首頁

太平廣記 三 - 40 / 150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太平廣記 三

第40頁 / 共150頁。

唐代宗李豫當朝時,宰相杜鴻漸也能擊奏羯鼓。永泰年間,杜鴻漸擔任三州副元帥兼領西川節度使。到成都,太常少卿李琬為父母居喪時使用的喪杖還在蜀中老家,送給杜鴻漸一根。杜鴻漸得到後,拿出來給眾位幕僚賓客觀賞,說:「這是很難得的東西啊。它大概在衣、被裡存放多年了。」一木工說:「我在脊溝中養了一根杖,養了十年了。」待到離開蜀地,到了利州西邊邊界,就可以看到嘉驛大道蜿蜒進入漢川了。又有一條江水流入嘉陵江中,此地山川很可以讓人觀賞。是夜,月夜皎潔,山川空濛,杜鴻漸與從事楊炎、杜悰等人登上驛樓欣賞江月,邊飲酒邊說:「現在,我們從艱難危險疑忌迫害裡走出來。對國家來說,我們此去不會辜負朝廷對我們的希望,對我們個人來說,可以免除因為微小的過失而帶來的禍患。既保證了我們的平安,今晚又能觀賞到這麼好的美景,我們怎麼能不自我慶賀一下呢?」於是,命令隨身仆僮取來羯鼓與檀板、笛子。杜鴻漸親自用李琬家人送給他的喪杖製成的槌杖擊鼓,演奏了幾支鼓曲。四外山中的猨猱、鳥雀聽到鼓聲後,鳴叫着飛散奔跑。隨同的從事都大為吃驚,說:「只有古時候的夔曠擊奏搏拊時,群獸在院中起舞。但這畢竟是很遙遠的傳說了。」杜鴻漸說:「象我剛纔在這兒只是稍稍用點力氣,擊奏出的鼓聲還未達到完美的程度,就有這樣的效果。何況象夔曠這樣的樂聖擊奏的是天樂,鳥獸聽到樂聲飛翔奔走舞蹈,這種事情是很可能會有的。」杜鴻漸又講出一件事:「這個地方有座別墅,它近旁有一座花岩閣,每當風清景明的時候,我登閣擊奏羯鼓。當時,山坡下面散放著一群羊,忽然有幾頭羊來回不停地走動。我還沒有想到這是羯鼓聲使它們這樣的。待看到羊停止不走了正是我停止不擊鼓的時候;待我再擊鼓,羊又跟着走動時,於是我忽疾忽緩、忽高忽低變化節奏地敲擊羯鼓。再看山下走動的群羊都在跟着我的鼓聲節奏地變化而變化。不一會兒,有兩隻狗從它的家門走出來吼叫了幾聲。等走到羊群旁邊,漸漸不吼叫了,仰起脖頸似乎在聽鼓聲。又過了一會兒,這兩隻狗開始轉動脖頸,搖擺尾巴,這不是隨着鼓聲蹈舞起來又是什麼呢?近些年來,在知識人圈中很少有學習擊奏羯鼓的人了。唯有仆射韓皋擊得一手好羯鼓但他藏而不露,很少見他擊過。只是在他任鄂州節度使時,聽說在黃鶴樓上擊奏過一二次而已。」

銅鼓


  

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鼓面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勻,厚二分以來。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玉螺皆螺之白者,非琢玉所為也)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

【譯文】

少數民族的樂器中,有銅鼓。銅鼓的形狀很象腰鼓,一頭有面,鼓面圓約二尺來的。鼓面與鼓身相連,全是用銅鑄成。銅鼓身上都飾着花紋,有花、草、蟲、魚等各種動植物的形狀。銅鼓通體上下薄厚均勻,約二分厚。可見它鑄造得非常精妙奇巧。銅鼓敲擊發出的聲音異常響亮,就象鼉鳴。唐德宗貞元年間,驃國向朝庭進獻樂器,其中有玉螺銅鼓一隻。由此可以知道:南方少數民族的頭領家中,都有這種銅鼓啊。

張直方

咸通末,幽州張直方貶龔州刺史。到任後,修葺州城,因掘土,得一銅鼓。滿任,載以歸京。到襄漢,以為無用之物,遂舍延壽慶院,用大木魚懸于齋室。今見存焉。(並出《嶺表錄異》)

【譯文】

唐懿宗咸通末年,幽州張直方被降職改任龔州刺史。他上任後,修整城牆,掘土時,挖出一面銅鼓。他任滿後,帶著這面銅鼓回到京城長安。途經襄漢認為這面銅鼓沒有什麼大用,於是舍給延壽慶寺院,用一根大繩將它懸掛在齋室中,直到今天還掛在那裡。

鄭續

僖宗朝,鄭續鎮番禺日,有林藹者為高州太守。有牧兒因放牛,聞田中有蛤鳴,(蛤即蝦蟆)牧童遂捕之。蛤跳入一穴,掘之深大,即蠻酋塚也。蛤乃無蹤,穴中得一銅鼓。其色翠綠,土蝕數處損缺。其上隱起,多鑄蛙鼉之狀。疑其鳴哈,即鼓精也。遂狀其緣由,納于廣帥,懸于武庫,今尚存焉。(出《嶺表錄異》)

【譯文】

唐僖宗臨朝時,鄭續鎮守番禺期間,有個叫林藹的人任高州太守。有一個牧童放牛時,聽到田地中有蛤蟆鳴叫。這個牧童去捕捉,蛤蟆跳入一個洞穴,越掘越深越大,原來是一個當地少數民族頭領的墳墓。蛤蟆已經逃得無影無蹤,卻見墓穴中一面銅鼓,顏色翠綠,有幾處讓土腐蝕得有些缺損。銅鼓上面凸着各種紋飾,多數都是金綫蛙的形狀。人們懷疑牧童見到的那個鳴叫的蛤蟆,就是鼓精啊。於是,將這面銅鼓交給鄭續,並講述了得鼓的經過。鄭續將這面銅鼓懸掛在武器庫內,到今天還存在。

琵琶

羅黑黑

太宗時,西國進一胡善彈琵琶,作一曲,琵琶弦撥倍粗。上每不欲番人勝中國,乃置酒高會,使羅黑黑隔帷聽之,一遍而得。謂胡人曰:「此曲吾宮人能之。」取大琵琶,遂於帷下。令黑黑彈之,不遺一字。胡人謂是宮女也,驚嘆辭去。西國聞之,降者數十國。(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太宗時,西域國進獻給朝廷一個胡人彈奏一手好琵琶,當場彈奏一曲。胡人的弦撥,比一般的琵琶粗一倍。太宗皇帝每次都不願意胡人勝過國人,於是在宴請來朝見的這位胡使時,暗中將羅黑黑藏在隔帷後面,讓她偷聽這個胡人彈奏琵琶。當胡人彈奏完一遍後,唐太宗對胡使說:「這只曲子,我宮中也有人能彈奏。」於是取過來大琵琶,放在帷幕下邊,讓羅黑黑當場彈奏剛纔胡人彈奏的這支曲子,不漏一個音符。胡使問:「皇上,彈奏琵琶的這位姑娘就是您的宮女嗎!」驚嘆着告辭。西域各族胡人聽到這個事情後,立即有幾十個國家歸降了唐朝。

裴洛兒

貞觀中,彈琵琶裴洛兒始廢撥用手,今俗所謂抽琵琶是也。(出《國史異纂》)

【譯文】

唐太宗貞觀年間,彈琵琶的能手裴洛兒第一個停止使用彈撥而用手指來彈奏琵琶,就是現在人們說的抽琵琶。


  

楊妃

開元中,有中官白秀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獻。其槽邏皆桫檀為之,溫潤如玉,光耀可鑒。有金縷紅文,影成雙鳳。楊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園。音韻淒清,飄如雲外。而諸王貴主,自虢國以下,競為貴妃琵琶弟子。每受曲畢,皆廣有進獻。(出《譚賓錄》)

【譯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女官白秀貞出使蜀地歸來,得到一隻琵琶進獻給楊妃。這只琵琶的槽邏是桫檀木作的,象美玉一樣溫潤晶瑩,光潔得可以當鏡子照人。上面有金縷紅紋,呈雙鳳圖案。楊妃經常懷抱著這只琵琶在梨園彈奏。聲音清麗淒宛,就象從雲外飄來的似的。諸位王公公主,虢國夫人以下,爭着作楊妃的弟子,跟她學習琵琶。楊妃每教授一支曲子,都能收到很多進獻的禮品。

段師

古琵琶弦用鵾鷄筋。開元中,段師能彈琵琶,用皮弦。賀懷智破撥彈之,不能成聲。(出《酉陽雜俎》)

【譯文】

古時候,用鵾鷄筋作琵琶弦。唐玄宗開元年間,段師能彈奏琵琶,改用皮弦。賀懷智用破撥的方法彈奏,不能奏成樂曲。

漢中王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