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1),請觀周樂(2)。為歌《周南》、《召南》(3)。曰:「美哉,始基之矣(4),猶未也(5)。然勤而不怨(6)。」歌《邶》、《鄘》、《衛》(7)。曰:「美哉,淵乎(8),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9),是其《衛風》乎?」歌《王》十。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 □」歌《鄭》□。曰:「其細已甚(
13),民不堪也(
14),是其先亡乎?」歌《齊》(
15)。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
16)。表東海者(
17),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
18)。曰:「美哉,蕩蕩乎(
19),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20) 」歌《秦》(
21)。曰:「此之謂夏聲(
22)。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
23)。曰:「美哉,渢渢乎(
24),大而寬(
25),儉而易(
26),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
27)。」歌《唐》(
28)。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
29)。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
30),無譏焉(
31)。歌《小雅》(
32)。曰:「美哉,思而不貳(
33),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
34)。」歌《大雅》。曰:「廣哉(
35),熙熙乎(
36),曲而有直體(
37),其文王之德乎?」歌《頌》(
38)。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
39),近而不逼(
40),遠而不攜(
41),遷而不淫(
42),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
43),用而不匱(
44),廣而不宣(
45),施而不費,取而不貪(
46),處而不底(
47)。行而不流(
48)。五聲和(
49),八風平(
50),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
51),曰:「美哉,猶有感(
52)。」見舞《大武》(
53),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
54),曰「聖人之弘也(
55),猶有慚德(
56),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
57),曰:「美哉,勤而不德(
58)!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
59),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
60),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1)聘:諸侯之間派使節問候。(2)周樂:周王朝的音樂。魯國因為是周公的封地,曾得到周成王頒賜的天子禮樂。參見《魯周公世家》。(3)《周南》:從周南地區採集來的民歌樂調。《召南》:從召南地區採集來的地方樂調。(4)基:奠定基礎。基之:指為周王朝的王業奠定基礎。(5)未:指王業還未成功。(6)勤:辛勞。怨:怨恨。季札在聽了音樂之後,對每一種音樂及其歌辭都要進行評論,而且要把它們與社會歷史現象聯繫起來。(7)《邶》、《鄘》、《衛》:指自邶、鄘、衛三國採集的樂歌。(8)淵:深厚。(9)本句意為:衛康叔曾經歷管蔡之亂,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協助王室監理商朝遺民。衛武公曾經歷幽王褒姒之難,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帶兵幫助王室平定戎人。他們的德行就像這歌曲聲調一樣,憂傷而不困頓。十《王》:從王地採集的地方樂調。(
11)本句意為這是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的樂歌吧?(
12)《鄭》:從鄭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13)細:細瑣。(
14)本句意為:《鄭風》音樂細瑣,反映了鄭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
15)《齊》:從齊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16)泱泱:深遠弘大。(
17)表:做表率。(
18)《豳》從豳地採集的地方樂調。(
19)蕩蕩:寬弘坦蕩。(
20)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討伐管蔡之亂。(
21)《秦》:從秦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22)夏聲:西方之聲。即西周舊都之聲。秦原為戎狄,現在變其音樂為夏聲,是文化進步的表現,故下句說「能夏則大」。(
23)《魏》:從魏國採集的樂歌。(
24)渢渢:弘大聲。(
25)寬:寬和。(
26)儉:簡樸。(
27)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作「明」,是。(
28)《唐》:從唐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29)《陳》:從陳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30)《鄶》:從鄶國採集的地方樂調。(
31)譏:評論。(
32)《小雅》:雅樂是周王朝的正統音樂。《大雅》產生於西周,作者大都是貴族。在雅樂的演變發展中,逐漸摻雜進了地方樂調成分,稱作《小雅》,其中有產生於東遷之後的作品。(
33)貳:背叛。(
34)先王:指周朝初期文、武、成、康等王。(
35)廣:音樂寬緩。(
36)熙熙:和諧安樂。(
37)曲而有直體:旋律雖然抑揚頓挫高下有致,基調卻剛勁有力。(
38)《頌》:宗廟祭祀樂歌。(
39)詘:曲折。(
40)近:指節奏緊密。逼:迫促。(
41)遠:指節奏疏緩。攜:分離。(
42)遷:變化。(
43)荒:放縱。以上八句是通過對《頌》樂的直接描述來表達作者對它讚美之情。(
44)以下四句用比喻的方式來說《頌》樂之淵深博大。用而不匱,指《頌》樂如聖人之才,智慧雖用而不匱乏。(
45)本句意為:《頌》樂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
46)施而不費,取而不貪:指《頌》樂如同聖人之理民,施惠於民而不顯耗費,徵取於民而不過分貪婪。(
47)處:音樂暫時休止。底:停滯,(
48)流:虛浮無根。(
49)五聲:古代音樂的五個基本音階:宮、商、角、徵、羽。(
50)八風:八方之風。一說,八風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音。參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
51)《象箾》、《南籥(yue,月)》:皆為樂舞名,相傳二者都是歌頌周文王的。箾即簫,籥是一種管樂器,形狀似笛。(
52)感:同「憾」。(
53)《大武》:武王之樂舞,相傳是周公所作。(
54)《韶護》:亦作《韶濩(hu,戶》、《大濩》,相傳為商湯之樂舞。(
55)弘:弘大。(
56)慚德:行事有缺點而內心自愧。指湯曾伐桀並將其流放,在當時是以下伐上,所以這樣說。(
56)《大夏》:相傳為禹之樂舞名。(
57)不德:不自以為有德於民。(
58)《招(shao ,勺)(
59)》:又作《韶簫》、《大韶》,舜之樂舞名。(
60)燾:覆蓋。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1)。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2)。
(1)納:交出。邑:封邑。政:政事職務。(2)欒、高之難:齊景公十四年,齊國大夫欒施、高強互相進攻。詳見《左傳·昭公八年》。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1)。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2),難將至矣(3),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4):「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1)《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二人友情甚篤,「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紵衣焉」。(2)此處指鄭國大夫伯有。侈:奢華放縱,盛氣凌人。史載「鄭伯有耆(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官員早朝)至未已」。又載「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外交關係惡化),而使余往,是殺余也。』伯有曰:『世行也(你家世世代代都是辦理外交事務的)。』子皙(公孫黑)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將強使之。」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三十年》。(3)此難果然發生於次年。《左傳·襄 公三十年》。秋七月,伯有「又將使子皙如楚,歸而飲酒。庚子,子皙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燒燬伯有的窟室)。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遂奔許」。「癸丑,晨,(伯有)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穿上鎧甲)於襄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伯有死於羊肆」。(4)說:同「悅」。
自衛如晉,將捨於宿(1),聞鐘聲(2),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3),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4),猶懼不足,而又可以畔乎(5)?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6)。君在殯而可以樂乎(7)?」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