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3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3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38頁

朗讀: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後,又「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魯國一樣死死拘束於徹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置」。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爭霸鬥爭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
自桓公去世,齊國漸趨衰落。一方面由於姜姓公室舊貴族日益腐敗,另一方面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日益激烈,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大傷元氣,終於被新興的貴族集團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司馬遷抓住最能代表齊國歷史發展線索的幾個時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前半葉主要介紹了太公時期和桓公時期,中後葉則主要記敘了崔慶之亂與田氏代齊的詳盡過程。這幾部分作者運用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斑斕多姿的歷史畫面。其餘部分則僅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避免沖淡重點部分的思想意義,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舉重明輕」。


  
本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作者從生活中的歷史現實出發,把握歷史人物的複雜心理,加以真實再現,使人感到可親可信。例如對於齊桓公,作者一方面極力寫其機智果斷,從諫如流,重義守信的明君風度,但也寫了他晚年驕傲固執,好大喜功的思想變化。既寫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業績,也寫他好內多寵,以致死後蟲出於戶的性格弱點,給人留下深深的歷史回味。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性。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太公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u,有)裡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ho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i,瑞)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yue,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i,似)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武王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將征伐商紂,占卜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於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回身逃跑,登上鹿台,於是被追殺。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i,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上述諸事多半是採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爭奪營丘。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爭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a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公呂伋(ji,及)繼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繼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胡公遷都於薄姑,此時正當周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黨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藉機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武公九年,周厲王逃亡,住在彘(zhi,志)邑。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號稱「共和」。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胡公之子也戰死。齊人於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莊公購繼位。
莊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秦國開始列位於諸侯。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莊公死,其子釐(x□,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隱公即位。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隱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寵愛他,給他的級別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爭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