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以北保於陳城。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是時楚益弱。
六年,秦國邯鄲,趙告急楚,楚遺將軍景陽救趙。七年,至新中。秦兵去。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於秦。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園殺春申君(1)。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呂不韋卒。九年,秦滅韓。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餘,哀王庶兄負芻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芻為王。是歲,秦虜趙王遷。
(1)李園殺春申君:考烈王無子,春申君為此擔憂。趙人李園將其妹獻給春申君,其妹懷孕後,李園與她謀劃說服春申君,將她獻給考烈王。不久,她果然生下個兒子,這就是幽王。考烈王死後,李園怕春申君洩露真情而更加驕橫,便殺死春申君以滅口。詳見《春申君列傳》。
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1)。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楚)郡雲。
(1)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荊軻,衛國人。受燕太子丹的委託,攜帶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及秦國大將、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頭作為禮物,赴秦宮獻給秦王。獻禮時,荊軻向秦王展示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拿起匕首刺殺秦王不中,被殺。詳見《刺客列傳》。次年,秦國攻破燕國,燕太子丹被父親燕王喜所殺。
太史公曰:「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台,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於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棄疾以亂立,嬖淫秦女(1),甚乎哉,幾再亡國(2)!」
(1)嬖:寵愛,寵幸。 (2)幾:幾乎。
回目錄
《史記》譯注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安硯方 譯
【說明】
關於越國的歷史,《吳越春秋》記載說,當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裡。至少康時,擔心大禹後代香火斷絕,便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餘」。賀循《會稽記》說:「少康,其少子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此。」越國建立後,一直保持著比較落後的生活習俗,很少與中原地區發生聯繫。直至傳到允常時,才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死後,吳王闔廬興兵伐越,越王句踐用敢死之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i,醉)李,闔廬被射傷。闔廬死後,吳王夫差敗越王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句踐始有會稽之恥。
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便臥薪嘗膽、親自耕作,委屈求全、禮賢下士,賑瀏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作為沒有任何制衡、約束的具有最高權力的一國國君,雖說是在受辱後做出的這些舉動也是十分難得的。加之,勾踐在艱苦奮鬥、發奮圖強時能虛心徵求、聽取謀臣們的意見,終於戰勝了吳國、擴大了地盤、稱霸於諸侯。而臥薪嘗膽的精神就成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流傳下來。戲劇家曹禺先生在我國遭受天災人禍的一九六二年,把臥薪嘗膽的句踐搬上戲劇舞台,確實起到鼓舞人心、團結全民共度難關的作用。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句踐成就霸業,故太史公以范蠡傳附之。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刻,他事奉越王勤奮不懈、為越王運籌謀劃二十餘年,終於輔佐越王報仇雪恨、榮登霸主權位。越王表示要與范蠡平分越國。但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終於離開越國、隱姓埋名、吃苦耐勞、辛勤生產、三次搬遷、三次成為豪門富戶。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遇就悲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范蠡可謂賢能之人。做官,能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終使國富民強;理家,能辛苦勞作、慘淡經營終使家產累積數十萬,被人們稱頌。像范蠡這樣能上能下,先官後民、在中國歷史上也可謂屈指可數。
范蠡的二子在楚殺人,其父極力營救一段敘寫,頗曲折有致。最終未獲成功,反而由長子載著弟弟屍首回到家中。家人見此都抱頭痛哭,唯范蠡坦然一笑,覺得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文中記敘范蠡的分析判斷亦合乎事理。遺憾的是,范蠡智慧超人,不應聽之任之,坐而待斃。而「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的莊生也不必與兒輩過於計較,而應大度、寬容些,因為這終歸是人命關天、死而不能復生的大事。不過,殺人者抵罪也理所當然。總之,范蠡救子之事確實富有哲理性、戲劇性。因而,也有人認為此節「必好事者為之,非實也」。
【譯文】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著夏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髮,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闔廬產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越王勾踐元年(前
496),吳王闔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衝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吳兵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襲擊了吳軍,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闔廬。闔廬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記越國。」
三年(前
496),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士兵,將報復越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范蠡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越王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吳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只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