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四月戊寅日,進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諫言:臣青翟等與諸位列侯、二千石級官吏、諫大夫、博士臣慶等商議:冒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皇帝命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臣青翟、臣張湯、博士臣將行等聽說康叔兄弟有十人,武王繼位,周公輔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尊貴建為大國。康叔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在魯封國,那是因為封爵位時,還沒成年。後來康叔扞止祿父之難。伯禽消滅淮夷之亂。從前五帝各有不同的體制,周朝有五等爵位,春秋只有三等爵位,都是根據時代不同而安排尊卑之序。高皇帝撥亂反正,昭示至德,安定海內,分封諸侯,爵位分為二等。皇子有的尚在繈褓之中也立為諸侯王,以承繼天子,作為萬世的法則,不可改變。皇帝躬行仁義,親播聖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彰揚慈愛孝親的德行,廣拓進賢唯能的道路。對內褒揚有德行之人,對外討伐強暴之賊。北臨翰海,西至月氏(zh□,支),匈奴、西域,舉國貢奉傚法。車輿兵械的費用,不向百姓賦。盡朝中府庫所藏獎賞將士,開啟宮禁的倉庫賑濟貧民,戍卒減少一半。百蠻夷狄的君長,無不聞風嚮慕,承受漢朝的教化屈首稱讚。遠方異域,不辭輾轉翻譯前來朝拜,聖上恩澤遍及邊遠地方。所以四方珍禽異獸不斷送來,嘉禾米谷豐收,天道感應甚為彰著。如今諸侯支子都封為諸侯王,而皇子卻賜封列侯,臣青翟、臣張湯等私下反覆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使天下百姓失望,這是不可以的。臣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四月癸未日,進奏未央宮,奏章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丞相臣青翟、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趙充、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昌死進言:臣青翟等以前進奏大司馬臣霍去病上疏說,皇子未有封號王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張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議大夫、博士臣慶等昌死請立皇子臣劉閎為諸侯王。陛下謙讓自己的文治武功、責己甚懇切,談到皇子未習教義。群臣的建議,儒者都稱揚其說,有時卻拂逆其心。陛下堅決推辭,不予同意,只許封皇子為列侯。臣青翟等私下與列侯臣蕭壽成等二十七人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高皇帝創建天下,為漢太祖,封子孫為王,擴大支輔勢力。不改先帝的法則,用以顯彰先帝至尊。臣請求陛下令史官選擇吉日,開列禮儀奉上,令御史呈上地圖,其他都照以前舊例。」皇上下詔批示道:「可以。」
四月丙申日,進奏未央宮:「太僕臣公孫賀代理御史大夫官職昌死進言:太常臣趙充說通過占卜得知四月二十八日乙時,可以立諸侯王。臣昌死進呈地圖,請給所立封國命名。關於儀式另行上奏。臣昌死請求。」
皇上下詔批示道:「立皇子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日,進奏未央宮。元狩六年(前
117)四月初一(戊寅),到癸卯日,御史大夫張湯下達丞相,丞相下達中二千石級官員,二千石級官員下達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達有關辦事人員。按照命令行事。
「元狩六年(前
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閎為齊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閎,接受這包青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東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嗚呼,你要念此勿忘!要敬受我的詔令,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若不圖德義,就會使輔臣懈怠。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齊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齊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
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旦為燕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旦,接受這包黑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北方,世代為藩籬輔臣。嗚呼!葷(x□n,勳)粥(yu,育)氏有虐待老人的禽獸之心,到處侵略掠奪,加以姦殺邊民。嗚呼!我命大將率軍往征其罪,他們的萬夫頭領,千夫頭領,共有三十二帥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葷粥遷於漠北,北方因此安定。竭盡你的心力,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不要廢棄武備。士民未經教習,不得從軍出征。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燕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燕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
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胥為廣陵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胥,接受這包紅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南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古人有言:『大江以南,五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時為王畿外圍之地,但政教不能到達。』嗚呼!竭盡你的心力,要小心戒慎,百姓才會柔順。不要童蒙無知,不要好軼樂馳騁遊獵,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法則行事。《尚書》上說:『臣子不對百姓作威作福,就不會有後辱。』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廣陵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廣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說:古人有句話說:「愛他就希望他富有,親他就希望他尊貴。」所以君王裂土建國,分封子弟,用來褒揚親屬,分序骨肉,尊崇祖先,顯貴同族,使同姓之人散佈於天下。因此國勢必然強大,王室必然安定。從古到今,由來已久了。歷代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不必論述。燕王齊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寫。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謙恭禮讓,群臣堅守道義,文辭燦然照人,很值得觀賞,因此將此附在世家裡。
褚少孫先生說:我很幸運能憑借文學成為侍郎,喜歡閱覽太史公的列傳。傳中稱道《三王世家》文辭可觀,但尋找三王世家始終沒有得到。私下在喜歡舊事的長者那裡取得他們所保存的封策書,把其中的有關事跡編寫出來以便傳下去,使後世之人能知道賢主的旨意。
聽說孝武帝的時候,同一天拜封三子為王:封一個皇子在齊,一個皇子在廣陵,一個皇子在燕。各自按皇子才力智能,及土地的貧瘠和肥沃,人民的輕浮和莊重,為之作策文來告誡他們:「世代為漢的藩屬輔臣,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諸王一定要戒慎。」一個賢明的國君的所做所為,本來就不是孤陋寡聞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聞強記,君子是不能透徹理解他的深意的。至於詔書的次序分段,語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參差長短,都有深意,別人是不能理解的。謹論定編次這些本稿詔書,編列於下,使讀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王夫人是趙國人,與衛夫人同受武帝的寵幸,而生了劉閎。劉閎將立為王時,他的母親生病,武帝親自前去探問。問道:「兒子應當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裡?」王夫人說:「有陛下在,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武帝說:「雖然如此,就你的願望來說,想封他到什麼地方為王?」王夫人說:「希望封在雒陽。」武帝說:「雒陽有武庫敖倉,是天下要衝之地,是漢朝的大都城。從先帝以來,沒有一個皇子封在雒陽為王的。除了雒陽,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沒有作聲。武帝說:「關東的國家,沒有比齊國更大的。齊國東邊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時只臨菑(z□,資)城就有十萬戶,天下肥沃的土地沒有比齊國更多的了。」王夫人以手擊頭,感謝道:「太好了。」王夫人病故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皇帝謹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著璧玉一塊,賜封夫人為齊王太后。」皇子劉閎為齊王,年紀小,沒有兒子,立王以後,不幸早死,封國廢絕,變為郡。世人說齊地不宜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