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卷四十《楚世家》載,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吳」使歸楚的是令尹子西,而不是楚惠王。《左傳·哀公十六年》謂召勝歸楚,葉公諫西「弗從」的,也是子西,而非惠王。(2)陰求:暗中尋訪。(3)殆:恐怕,大概。(4)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卷四十《楚世家》均載白公歸楚是楚惠王二年(前
478),《年表》載吳誅伍子胥是吳王夫差十一年(前
485),則「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之記不誤。而《左傳》載吳王賜子胥屬鏤劍以死,則在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若以《左傳》正《史記》,吳誅子胥應在白公歸楚後四年。
白公勝既歸楚,怨鄭之殺其父,乃陰養死士求報鄭。歸楚五年,請伐鄭(1),楚令尹子西許之。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於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白公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勝自礪劍(2),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以殺子西。」子西聞之,笑曰:「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1)卷四十《楚世家》載楚惠王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此事亦繫於惠王六年(前
483)。按白公歸楚在惠王二年,故「歸楚五年,請伐鄭」應為「歸楚四年,請伐鄭」。下文,「兵未發而晉伐鄭」云云,《楚世家》謂在惠王八年,《十二諸侯年表》是年各欄均不及。《左傳》「請伐鄭」、「晉人伐鄭「及白公勝不滿令尹子西事則均載於魯哀公十六(前
479)文。(2)礪劍:磨劍。礪,磨刀石。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綦於朝(1)。石乞曰:「不殺王,不可。」乃動(之)王如高府(2)。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3)。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4)。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屍處,不言將亨(5)。石乞曰:「事成為卿,不鹹而亨,固其職也。」終不肯告其屍處。遂亨石乞,而求惠王復立之。
(1)白公勝襲殺令尹子西事,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繫於楚惠王十年(前
479),距卷四十《楚世家》所記惠王八年及《左傳》所記魯哀公十六年晉伐鄭事兩年。此云「其後四年」,誤。(2)劫:劫持。如:往,到……去。高府:《索隱》引杜預云:「楚之別府也。」(3)《左傳·哀公十六年》載,「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的是「圉者」(養馬官)公陽。當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以後,石乞親自把守府門,公陽挖宮牆進去才把惠王背出來。這裡誤為「石乞從者屈固」。按屈固乃楚之箴尹,故卷四十《楚世家》謂「惠王從者屈固負王走昭王夫人宮」,雖與《左傳》所載有異,尚不為大誤。(4)國人:指葉公封國的人民。(5)亨:同「烹」。用鼎煮殺。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1)!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2)!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3),何異螻蟻(4)。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1)怨毒:怨恨,憎恨。(2)同列:地位相類的人。(3)向:假使。(4)螻蟻:螻蛄和螞蟻。常用來比喻微賤的生命。
回目錄
《史記》譯注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王淑艷 譯注
【說明】
這是仲尼弟子的一篇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的人記述較詳,洋洋灑灑一大篇;有的人記述簡略,只有兩個字的人名。本傳主要記述了仲尼及其弟子的言語和行事。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雖然他「述而不作」,但他總結了前人的文化遺產並傳授給學生,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賢七十。本傳在記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與弟子的問答形式。
《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於《論語》,並參以《春秋左氏傳》等古籍。而《論語》是仲尼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有的一篇包括若干章,有的一章只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多是三言兩語,點滴事件,沒有繁複的文辭,很少有嚴整的結構;編纂語錄並無倫次,更不著眼於人物、人物描寫和性格特徵。而《春秋左氏傳》乃是編年之史,依時記事,人物事跡也必散漫於各處,支離破碎,難以集中。太史公囊括史料,分別為傳,使其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徵赫然鮮明,人物事跡的來龍去脈亦清晰集中了。
譬如,子路的愛好、志氣、性格、穿戴、為人,及其事跡,都集於一篇,使讀者對該人的形象,從逞勇、凌人轉變為懂禮、守義,從學習到出任地方長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特別是子路聽到蕢聵與孔悝作亂,「聞之而馳往」。為平息暴亂,結纓而死的前後,突現了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性格。
子貢的傳記是一篇大文章。不僅事跡集中,而且形象刻劃得鮮明生動,更富於文學色彩。田常作亂,子貢出遊,指陳利害,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然後往返吳越之間,出謀劃策,之晉,返魯。所謂「子貢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充分展現了子貢口齒伶利,巧於辭令,胸中韜略和遊說的才能。子貢此傳,儘管被人指責為「與夫儀、秦、軫、代無以異也」、「遷之言、華而少實哉」,「跡近戰國策士之風」,正說明了子貢出遊的作用與價值。所謂的「華」,和「近戰國策之風」,正說明本傳的文彩,體現了太史公駕馭語言的功底。田常作亂,為轉移視線,欲移兵伐魯,孔子曰:「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三言兩語,就突出孔子為保衛祖國,號召、激勵弟子為國排憂解難的動人形象。而子貢的說辭,大起大落,縱橫捭闔,語意貫通,間或排句、對偶、比喻、成語,如同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使子貢的形象鮮明生動。
【譯文】
孔子說:「跟著我學習而精通六藝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們都是具有奇異才能的人。德行方面突出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處理政事的:冉有,季路。語言方面的:宰我,子貢。文章博學方面的:子游,子夏。顓孫師偏激,曾參遲鈍,高柴愚笨,仲由粗魯,顏回經常貧窮無所有。端木賜不接受命運的擺佈而去經營商業,不過他推測的行情經常是準確的。
孔子所禮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衛國是蘧伯玉;在齊國是晏仲平;在楚國是老萊子;在鄭國是子產;在魯國是孟公綽。他也經常稱頌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時間比他們都晚,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顏回,是魯國人,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有仁德的人了。」
孔子說:「顏回!多麼德的人啊!吃的是一小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胡同裡,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也不改變自己的樂趣。聽我授業時,顏回像個蠢笨的人,下課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談,也能夠刻意發揮,顏回實在不笨。」「任用你的時候,就匡時救世,不被任用的時候,就藏道在身,只有我和你才有這樣的處世態度吧!」
顏回才二十九歲,頭髮就全白了,過早的死去。孔子哭得特別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越來越和我親近。」魯哀公問:「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人最好學習,從不把怒火轉移到別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的是壽命很短,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了。」
閔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
孔子說:「閔子騫太孝順啦!他侍奉父母,順從兄弟,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誇讚他都沒有非議的閒話。」他不做大夫的家臣,不要昏君的俸祿。
所以他說:「如果有人再來召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了。」
冉耕,字伯牛。孔子認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難治的病,孔子前去問候他,從窗戶裡握手住他的手,說:「這是命啊!這樣好的人卻得了這樣的病,這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出門做事如同接待貴賓一樣謙恭有禮,使用百姓如同承辦隆重的祭典一樣虔誠謹慎。這樣,在諸侯的封國裡任職,就沒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邑里任職也不會有人怨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