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1),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2),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3)、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里(4),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軍軍於東垣矣(5)。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6),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文候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7),南近齊,齊、趙強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8)。
(1)不犯寇:不被敵人侵犯。被甲兵:指漕受戰禍。被,遭,受。甲,鎧甲。兵,武器。「甲兵」,代指戰爭。(2)相斃:相互殘殺,彼此滅亡。斃,滅亡。此指秦趙互相殺傷,互相削弱。(3)逾:越過,跨過。(4)彌:曠遠,遠離。(5)軍軍:前一「軍」,軍隊。後一「軍」,駐紮,駐軍。(6)從親: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形成南北統一聯盟,對抗強秦。從,通「縱」。(7)迫:逼近。(8)國從:傾國相從。從,相從,聽從安排。
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1)。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候曰(2):「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3),皆高賢君之行義(4),皆願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雖然(5),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於前者(6)。今奉陽君捐館舍(7),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
(1)資:資助,給予。(2)因:趁機,趁著。(3)布衣之士:尚未做官的讀書人。布衣,平民穿的衣服,用以為平民百姓的代稱。(4)高:仰慕,推崇。(5)雖然:雖然如此,那麼……。(6)是以:因此。自盡:暢所欲言。(7)捐館舍:拋棄住所。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竊為君計者(1),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2)。安民之本,在於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願君慎勿出於口。請別黑白,所以異陰陽而已矣(3)。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4),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5),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候。夫割地包利(6),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7);封候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弒而爭也(8)。今君高拱而兩有之(9),此臣之所以為君願也。
(1)竊:暗中,私下。(2)無庸:不須,不必。(3)以上兩句的意思是,權衡趙國的利害得失,如同黑白分明,陰陽差異。(4)旃(zh□n,沾):同「氈」。(5)湯沐:沐浴。這裡指湯沐邑,即天子賜給諸侯的一種封邑,邑內收入供諸侯湯沐之用。湯,熱水,用以洗身。沐,洗髮。奉,供給,供養。(6)割地包利:獲取他國割讓的土地和貢品。(7)五伯:即五霸。春秋先後稱霸的五國諸侯。說法不一,多以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禽:通「擒」。(8)放弒:指商湯流放夏桀,武王伐紂,紂敗自殺,武王又斬其頭事。卷二《夏本紀》、卷三《殷本紀》。放,放逐,流放。弒,臣殺君。(9)高拱:高拱兩手,安坐時的恣態。意思是說安然就座,樂享其成。
「今大王與秦(1),則秦必弱韓、魏(2);與齊,則齊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3),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4)。
(1)與:親附,友好。(2)弱:使……弱。(3)效:獻納。(4)孰計:仔細考慮。孰,同「熟」。仔細,周詳。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危;劫韓包圍,則趙氏自操兵;據衛取卷,則齊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必舉兵而向趙矣。秦甲渡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為君患也(1)。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於趙。趙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後也(2)。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3),傅國都而止(4)。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無韓、魏之規(5),則禍必中於趙矣(6)。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1)為君患:替君憂慮。(2)議:計算,暗算。(3)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佔別國領土。(4)傅:通「附」。附著,逼近。(5)規:通「窺」。窺測。(6)中:指集中到,面臨。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1),舜無咫尺之地(2),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3);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強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4),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豈揜於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5)
(1)夫:古代井田,一夫受田百畝,故稱百畝為夫。(2)咫:周制八寸為咫。以距離短比喻面積小。(3)王:成就王業。(4)度:推測,估計。(5)揜(y□n,掩):掩蓋,遮蔽。冥冥:晦暗,昏昧。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1),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併力西鄉而攻秦(2),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1)案:通「按」。考察,考據。(2)鄉同「向」。
「夫衡人者(1),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則高台榭(2)、美宮室,聽竽瑟之音(3),前有樓闕軒轅(4),後有長姣美人(5),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6),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1)衡人:指為秦國效力,主張連橫策略的遊說辯士。衡:通「橫」。(2)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3)竽:與笙相類的樂器。瑟:一種二十五弦的彈撥樂器。(4)闕: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因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軒轅:指高敞華麗的車子。(5)姣:美好。(6)恐愒:恐嚇,恫嚇。
「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1),塞朋黨之門(2),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3)。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4),以畔秦(5)。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之上,通質(6),刳白馬而盟(7)。要約曰(8):『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六國從親以賓秦(9),則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如此,則霸王之業成矣。」
(1)屏:亦作「摒」。除去,排除。(2)朋黨:為私利目的相互勾結的同類。(3)廣:使……廣。計臣:謀劃之臣,出主意獻策略的臣子。(4)一:使……統一。(5)畔:通「叛」。(6)質:嫌隙。(7)刳:宰殺。白馬:古代祭祀盟誓用的犧牲。(8)要約:盟約。(9)賓:通「擯」排斥,遣棄。
趙王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1)。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乃飾車百乘,黃金千溢(2),白璧百雙,錦繡千純(3),以約諸侯。
(1)社稷:土、谷之神,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即以指代國家政權。(2)溢:通「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3)純:捆,包。引申為絲綿布帛的計量單位。帛一段、一匹曰「純」。
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1)。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2)。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1)胙:祭祀用的肉,祭後送給參與祭祀的人。(2)東: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