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懷沙》: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關於本篇意旨,有三種說法:過去一般認為是屈原的絕命之詞,所謂懷沙,多解釋為懷抱沙石而自沉;近人有人認為,沙,指長沙,長沙是楚國祖先熊繹的封地,屈原想到此而自殺;今人有人認為作於頃襄王十五年,懷沙,是懷念垂沙戰敗,即懷王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共攻楚,大敗楚於垂沙之事。(2)陶陶:天氣和暖的樣子。孟夏:初夏,指夏歷四月。(3)莽莽:草木叢生的樣子。(4)傷懷:傷心。永:長。(5)汩徂:急匆匆來到。(6)眴(shun,舜):同「瞬」。看。窈窈:深遠而無所見的樣子。(7)孔:甚。幽墨:寂靜無聲。墨,通「默」。(8)紆軫:委曲而苦痛。(9)愍:病痛,憂患。鞠:困苦。十撫情效志:猶言內省於己。俯倔:冤屈。《楚辭》即作「冤屈」。自抑:強自按捺。刓(wan,完):刻,削。圜:同「圓」。(
13)常度:正常的法則。替:廢棄。(
14)易初:改變原來志趣。(
15)章畫職墨:指守道不移。章,明確。職,通「識」,記住。畫墨,即匠人之繩墨。(
16)大人:猶言君子,德行高尚的人。盛:讚美。(
17)斲(zhuo,茁):砍,削。(
18)孰:誰。揆:尺度。(
19)玄文:黑色的花紋。幽處:放在黑暗的地方。(
20)矇:盲人。不章:沒有文采,或指不鮮明。(
21)睇:斜視。(
22)瞽:盲人。(
23)笯:竹籠。楚地方言字。(
24)糅:錯雜,混合在一起。(
25)一概相量:意謂同等評價。概:量米粟時刮平斗斛用的橫木。(
26)鄙妒:卑鄙嫉妒。(
27)羌:語首助詞,無義。臧:善,美。
任重載盛兮(1),陷滯而不濟(2);懷瑾握瑜兮,窮不得余所示(3)。邑犬群吠兮(4),吠所怪也;誹駿疑桀兮(5),固庸態也(6)。文質疏內兮(7),眾不知吾之異采(8);材樸委積兮(9),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襲義兮十,瑾厚以為豐;重華不可牾兮,孰知余之從容(
13)!古固有不並兮(
14),豈知其故也?湯禹久遠兮(
15),邈不可慕也(
16)。懲違改忿兮(
17),抑心而自強;離湣而不遷兮(
18),願志之有象(
19)。進路北次兮(
20),日昧昧其將暮(
21);含憂虞哀兮(
22),限之以大故(
23)。
(1)任重載盛:負擔重,裝載多。盛,多。(2)陷滯:陷沒,沉滯。不濟:不能渡過。濟,渡。(3)窮:處境困窘。示:告,給人看。(4)吠:狗叫。(5)誹:誹謗。駿、桀:指才能傑出的人。駿,通「俊」;桀,通「傑」。(6)庸態:庸人的常態。(7)文質疏內:猶言文疏質內。文,指外表的文采。質,實質。內,通「訥」,木訥,樸實無華。(8)異彩:不同尋常的文彩,指非凡的才能。(9)材樸:這裡泛指木材。材,指有用的木料。樸,指沒有加工的木料。委積:扔在一邊堆積著。十重:和「襲」同義,都是積累的意思。意指品德的完美,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須平時養之有素。謹厚:謹慎忠厚。豐:增,加強。重華:虞舜的名子。牾:相逢。(
13)從容:指有修養,安舒自得的樣子。(
14)古:指古代聖賢。並:用如動詞,有同時而生的意思。不並,謂聖賢不同時生。(
15)湯禹:指商湯和大禹。(
16)邈:遙遠渺茫。慕:思慕,嚮往。(
17)懲違改忿:克制忿怒。懲,止。違,恨。(
18)離湣:遭受憂患。湣,通「閔」,病困。(
19)象:法則。(
20)次:途中的短暫停留。(
21)昧昧:昏暗不明的樣子。(
22)含憂:忍受憂愁。含《楚辭》作「舒」。虞哀:娛樂止哀。虞,通「娛」,樂。(
23)大故:指死亡。
亂曰(1),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2),修路幽拂兮(3),道遠忽兮(4)。曾吟恆悲兮(5),永歎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懷情抱質兮(6),獨無匹兮(7)。伯樂既歿兮(8),驥將焉程兮(9)?人生稟命兮十,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曾傷爰哀(
13),永歎喟兮(
14)。世溷不吾知(
15),心不可謂兮(
16)。知死不可讓兮(
17),願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
18)。
(1)亂:辭賦篇未總括全篇要旨的話。(2)汩:水疾流的樣子,亦可釋作水疾流的聲音,猶言「汩汩」。(3)修路:長路。幽拂:昏暗不明。(4)忽:荒忽,幽暗。(5)此句及以下三句,《楚辭》無。另外這四句和下面「曾傷爰哀,永歎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謂兮」四句,只有個別字不同,意思完全相同,所以,筆者疑此四句是衍文,應依《楚辭》為是。(6)懷情抱質:猶言「懷文抱質」。質:指內蘊的實質;情,指外現的文采。(7)匹:雙,偶。(8)歿:死亡。(9)驥:駿馬,好馬。程:評量,考核。十稟命:承受天命。錯:通「措」,安置,安排。定心廣志:意志堅定,心胸寬廣。(
13)曾:通「增」。爰哀:指無休止的悲哀。(
14)喟:歎息。(
15)溷:同「混」,混濁。(
16)謂:說,告語。(
17)讓:避免。(
18)類:法,例,榜樣。
於是懷石遂自(投)〔沈〕汩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1),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2),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3),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汩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4)。
(1)之徒:這類人,這班人。(2)祖:學習,傚法。(3)削:削弱。(4)吊:悼念。
賈生名誼(1),雒陽人也(2)。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3)。吳廷尉為河南守(4),聞其秀才(5),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6),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7),乃征為廷尉(8)。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9)。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十,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1)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2)雒陽:又作「洛陽」。(3)聞:聞名,著名。(4)吳廷尉:姓吳的廷尉,史失其名。(5)秀才:指才能優異。(6)治平:指為官之政績。(7)故:從前。常:通「嘗」,曾經。(8)征:徵召,朝廷官府徵用人才。(9)少:年輕。十說:通「悅」,喜歡。超遷:指破格提拔。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1),而固當改正朔(2),易服色(3),法制度(4),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5),色尚黃(6),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7)。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8)。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9),其說皆自賈生發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十,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1)和洽:太平和睦。(2)正(zh□ng,爭)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表示「應天承運」,須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3)服色:指車馬服飾的顏色。(4)法:訂立。(5)草具:草擬。(6)色尚黃:服色崇尚黃色。賈誼認為漢朝是土德,土,黃色,所以尚黃。(7)更:改變。(8)未遑:來不及。(9)列侯悉就國:要求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當時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後,依然不離京城。十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穎陰侯灌嬰。東陽侯:指張相如。擅:獨攬。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1),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2),俟罪長沙(3)。側聞屈原兮(4),自沉汩羅。造托湘流兮(5),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6),乃隕厥身(7)。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8),鴟梟翱翔(9)。闒茸尊顯兮十,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兮(
13),鉛刀為銛(
14)。于嗟嚜嚜兮(
15),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
16),騰駕罷牛兮驂蹇驢(
17),驥垂兩耳兮服鹽車(
18)。章甫薦屨兮(
19),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