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頁
范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佔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了。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只要發出徵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蒯通回答說:「如今范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可是,如今范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麼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范陽令,范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范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范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王不採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陞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只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制趙國。」趙王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趙王就和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趙王空閒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餘為這件事憂慮重重。有一個干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麼辦法能救出趙王呢?」於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麼?」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 」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瞭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繫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只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慌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於是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著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將軍,只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著隨從官員的面,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趙王的姐姐,殺死在道中,於是就率領著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方面不瞭解內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餘的耳目,因此能夠逃脫。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只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於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只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鉅鹿城,被秦將王離團團圍住。陳餘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鉅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鉅鹿。鉅鹿城內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將要死於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餘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於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盡,如同把肉送給飢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盡來確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只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紮寨,卻不敢攻擊秦軍。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了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於是打敗了章邯。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鉅鹿的秦國軍隊,於是俘虜了王離。秦將涉間自殺身亡。最終保全鉅鹿的,是楚國出的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