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張耳、陳餘在社會傳說中都是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奴僕,沒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在所居國,沒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了地盤,爭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相互殘殺,恨不是把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雖然他們的名譽高、賓客多,而他們的作為恐怕和吳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逕庭了。
【原文】【註解】
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游外黃(1)。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2),去抵父客(3)。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4),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5)。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6),數游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7),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8)。
(1)亡命:因逃亡在外,消除本地名籍。亡,無。命,名。(2)亡其夫:逃離她的丈夫。一說「其夫亡」。(3)抵:投奔,投靠。父客:父親舊時賓客。(4)請決:要求離婚。(5)宦:做官。(6)儒術:儒家學說。(7)妻:以女嫁人。(8)刎頸交:誓同生死,患難與共,斷頭無悔的深厚交情。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1),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2),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餘(3),陳餘欲起,張耳躡之(4),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5):「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6),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
(1)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故以「布衣」代指平民。(2)購求:懸賞緝捕。(3)笞:用竹板或荊條抽打。(4)躡之:指踩他的腳以示意。躡:踩,踏。(5)數:列條數落、批評。(6)詔書:皇帝的命令文告。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1),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2),存亡斷絕(3),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4),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5),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6),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7),自為樹黨(8),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9)。」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1)被:同「披」穿或披在身上。堅:堅固的鎧甲。銳:銳利的兵器。(2)社稷:指國家。社:土神。稷:谷神。以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後來就把社稷作為國家政權的代稱。(3)存亡斷絕:使滅亡的國家復存,並使斷絕的子嗣得續。(4)監臨:監督察看。(5)罷(pi,皮):使……疲睏,勞乏。(6)瞋目:睜大眼睛怒視。張膽:放開膽量。(7)六國:指當時的齊、楚、燕、韓、衛、趙。後:後代。(8)樹黨:結為朋黨。(9)解:瓦解、懈怠。
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1),願請奇兵北略趙地(2)。」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3),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4),南有五嶺之戍(5),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6),以供軍費,財匱力盡(7),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鬥,各報其怨而攻其讎(8),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9),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候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十,余皆城守,莫肯下。
(1)桀:優秀、傑出。(2)略:奪取,攻佔。(3)殘賊天下:殘害天下百姓。賊,害。(4)長城之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人(一說五十萬,又一說二十萬),北築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綿延萬餘裡,徭役不息,民力消耗殆盡。(5)五嶺之戍:始皇曾派兵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是為五嶺之戍。一說五嶺為: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6)頭會箕斂:按人頭向官府交納糧食,用簸箕收斂。言賦稅之重。(7)匱:缺乏,不足。(8)讎:仇敵,仇人。(9)張大楚:陳勝建立的農民政權,國號為「張楚」,這裡指擴大楚國的勢力。張:擴大,伸展。十下:攻佔,降服。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竊聞公之將死(1),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2),不可勝數(3)。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公之腹中者(4),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5),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1)竊:私下。(2)黥: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在額頰等處刻字,再塗以墨。也叫墨刑。(3)勝:盡。(4)(zi,自):剌入,插入。(5)畔:通「叛」。背叛,反叛。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1),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2)。君何不繼臣侯印(3),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4),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1)檄:古代用於徵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2)距:通「拒」。抗拒,抵禦。(3)繼(j□,機):攜帶。(4)朱輪華轂:彩飾的車子。朱輪:紅漆車輪。華轂:采繪車轂。轂:車輪中心的圓木。
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1);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2),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3)。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4),不王無以填之(5)。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6),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7)。」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1)卻:退卻。(2)徇地:帶兵巡行佔領土地。(3)筴:計謀。(4)介居:獨處,獨居。介:間隔,隔開。(5)填:通「鎮」。安定。(6)不:相當於「否」。(7)時間(jian,建)不容息:時間緊迫,不容稍許停留,猶豫。間:間隔。息: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