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五年(1),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2)。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3)。」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4),三王不同禮(5)。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6)。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7),謂不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8)。」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9)。」
於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十,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
13),會十月(
14)。
(1)漢五年:漢高祖五年,即前
202年。(2)儀號:儀式,禮節。(3)朝儀:朝廷中的儀禮。(4)五帝:傳說中古代的五個帝王。其說不一,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5)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6)節文:節制修飾。(7)因:沿襲。損:減。益:增。(8)頗:略微。(9)度(duo,奪):揣度,估計。十且:將近。若:你,你們。綿蕞:叔孫通制定朝禮時的習儀。綿,指用繩索表示習儀的處所;蕞,指用結紮的茅草表示習儀的尊卑位次。(
13)習肄:練習,學習。(
14)會十月:正好是十月。漢初,因劉邦十月至霸上仍襲秦歷以十月為歲首。歲首是諸侯朝見天子的月份。
漢七年(1),長樂宮成(2),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3),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4),設兵張旗志(5)。傳言「趨」(6)。殿下郎中俠陛(7),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8);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9),臚傳十。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13)。至禮畢,復置法酒(
14)。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
15)。觴九行(
16),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嘩失禮者(
17)。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
18),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19)。」
(1)漢七年:漢高祖七年,即前
200年。(2)長樂宮:西漢主要宮殿之一,遺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郊漢長安故城東南隅。以秦興樂宮改建而成,宮垣周圍約十公里,是當時範圍最大的宮。漢初皇帝在這裡視朝。(3)治:主持。(4)陳:排列。(5)旗志:陳直《史記新證》:「旗志即旗幟,志為幟字之假借」。(6)趨:小步快走 向前施禮。(7)俠:通「夾」。(8)鄉:通「向」。(9)九賓:古代朝會大典設九賓。其說法不一,這裡當指九個接待賓客的禮賓官員。十臚傳:由上傳語告下。輦:乘輦。秦漢後皇帝的車子稱「輦」。職:通「幟」。傳警:指帝輦出房,百官呼警。(
13)振恐:因威嚴而畏懼。振,同「震」。(
14)法酒:朝廷舉行大禮時的禮節性宴飲。(
15)上壽:敬酒表示祝頌。(
16)觴:酒器。這裡引申為進酒。九行:行酒九巡。(
17):喧嘩。(
18)太常:郭嵩燾《史記札記》:「按《漢書·百官表》:『奉常,秦官,景帝中六年始更名太常。』是時無太常名,《漢書》雲拜通為『奉常』,是。」(
19)要務:緊要事務。
漢九年(1),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十二年(2),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3),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4),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5),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6),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7),臣願先伏誅,以頸削污地。」高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8)。」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9),奈何以天下為戲!」高帝曰:「吾聽公言。」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十,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
(1)漢九年:漢高祖九年,即前
198年。(2)漢十二年:漢高祖十二年,即前
195年。(3)趙王如意:即劉如意,劉邦三子,為戚姬所生。太子:即劉盈,劉邦嫡長子,為呂後所生。(4)蚤:通「早」。(5)滅祀:斷絕宗祀。指宗族覆滅。(6)攻苦食啖:做艱苦的事,吃粗淡的飯。(7)適:指嫡長子。適,同「嫡」。(8)直:只。(9)振動:即震動。十留侯:即張良。所招客:指東園公甪(lu,路)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均戰國末人,是年長隱居的高士。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謂叔孫生曰:「先帝園陵寢廟(1),群臣莫(能)習(2)。」徙為太常,定宗廟儀法。及稍定漢諸儀法(3),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4)。
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5),及間往(6),數蹕煩人(7),乃作復道(8),方築武庫南(9)。叔孫生奏事,因請間曰十:「陛下何自築復道高寢,衣冠月出遊高廟?高廟,漢太祖,奈何令後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懼,曰:「急壞之。」叔孫生曰:「人主無過舉(
13)。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願陛下為原廟渭北(
14),衣冠月出遊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上乃詔有司立原廟。原廟起,以復道故。
孝惠帝曾春出遊離宮(
15),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
16),方今櫻桃孰(
17),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乃許之。諸果獻由此興。
(1)寢廟:古代宗廟分兩部分,廟居前為奉祖接神之處,寢居後為藏衣冠遺物之處。(2)莫(能)習: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禮記》:「《雜誌》云:當從《漢書》作『莫習』。」(3)稍:逐漸。這裡是陸續的意思。(4)箸:通「著」。(5)東朝長樂宮:指到長樂宮朝拜呂太后。時惠帝居未央宮,呂太后居長樂宮,長樂宮位於未央宮東,故言。(6)間往:指正朝之間的小謁見。(7)蹕(bi,必):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8)復道:即天橋。(9)武庫:儲藏武器的倉庫,未央宮的組成部分之一。十請間:指請求秘密地談話。高寢:即高帝寢廟。衣冠月出遊高廟:《集解》:「應劭曰:『月出(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作「月旦出」)高帝衣冠,備法駕,名曰游衣冠。』如淳曰:『《三輔黃圖》高寢在高廟西,高祖衣冠藏在高寢。』月出遊於高廟,其道值所作復道下,故言乘宗廟道上行。」意思是,每月初一把高寢中所藏高帝衣冠,用法車送往高廟以示紀念。(
13)過舉:錯誤的舉動。(
14)原廟:指在正廟之外另立的祠廟。(
15)離宮:帝王在正式宮殿之外所建宮室,以供隨時游處。(
16)古者有春嘗果: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禮記》云:『仲夏之月,以含桃先薦寢廟。』」含桃,即櫻桃。(
17)孰:同「熟」。
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1),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2),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叔孫通希世度務(3),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4),道固委蛇」(5),蓋謂是乎?
(1)榭:建在台上的房屋。榱(cu□,崔):屋椽子。(2)三代:夏、商、周。(3)希世:觀察世情,看風使舵。希,望。度務:度量事務。(4)大直若詘:最正直的好似枉屈。語出《老子》。(5)道:指事理,規律。委蛇:即「逶迤」,形容彎彎曲曲延續不斷的樣子。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宋尚齋 何平 譯注
【說明】
本傳除記述季布、欒布二人的生平事跡外,還記載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