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94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94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94頁

朗讀:

弘為人恢奇多聞(1),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2),人臣病不儉節(3)。弘為布被,食不重肉(4)。後母死,服喪三年。每朝會議,開陳其端(5),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6)。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7),辯論有餘(8),習文法吏事(9),而又緣飾以儒術十,上大說之(11)。二歲中,至左內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12),汲黯先發之(13),弘推其後(14),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15),至上前(16),皆倍其約以順上旨(17)。汲黯庭詰弘曰(18):「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20)。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張歐免(22),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弘數諫(22),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23),願罷之。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24)。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26)。」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27),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28)。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29),侈擬於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31)。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32),封平津侯。


  

(1)恢奇:雄偉奇異。(2)稱:說。病:短處、毛病。不廣大:指心胸狹小。(3)儉節:即「節儉」。(4)重肉:兩種肉菜。(5)開:開始。陳:陳說。端:頭緒。(6)面折庭爭:通「面折廷爭」,當面駁斥,在朝廷爭辯。(7)行:行為。敦厚:忠厚。(8)辯論:指言辭。(9)習:熟悉。文法:法律條文。十緣飾:裝飾。儒術:儒家思想和治國主張。(11)上:皇帝。說(yue,月)同「悅」。下文「天子常說」之「說」同此。(12)請間(jian,澗):請求分別進見皇帝。間,間隔。(13)先發之:先提出問題。(14)推:推究。此指把事情利害得失詳盡地闡述清楚。(15)約議:事前約定某些待議的問題。(16)上前:皇上面前。(17)倍:通「背」,違背。上旨:皇上的旨意。(18)庭:通「廷」,朝廷。詰:責難。(19)謝:道歉。謝罪。(20)然:認為正確。(21)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22)免:免官。指免去張歐的御史大夫。(23)數:屢次。(24)罷敝:通「疲敝」,疲憊。奉:供給。(24)難:駁斥。(25)鄙人:鄙漏之人。(26)專奉:專營。(27)奉:通「俸」。(28)誠:確實。(29)三歸:三處府第。一說為台名。(30)侈:奢侈。擬:比。(31)亦:此。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亦猶此也。」僭(jian,件):在封建社會中,地位低的人越禮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分、禮儀、器物的行為稱僭。(32)卒:終於。

弘為人意忌(1),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2),雖詳與善(3),陰報其禍(4)。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5),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6)。故人所善賓客(7),仰衣食(8),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9),治黨與方急十。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11),使人由臣子之道(12)。今諸侯有畔逆之計(13),此皆宰相奉職不稱(14),恐竊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15),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16),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17),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18),鑒三王(19),建周道(20),兼文武(21),厲賢予祿(22),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駕之質(23),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4),封為列侯,致位三公(25)。臣弘行能不足以稱(26),素有負薪之病(27),恐先狗馬填溝壑(28),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印(29),乞骸骨(30),避賢者路。」天子報曰(31):「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32),遭遇右武(33),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34),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35),(君宜知之)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惡惡(36),君若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37),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38) 。今事少間(39) ,君其省思慮,一精神(40),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41)。居數月,病有瘳(42),視事(43)。
元狩二年(44),弘病,竟以丞相終(45)。子度嗣為平津侯(46)。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1)意忌:猜疑忌恨。(2)郤:通「隙」,隔閡、矛盾、怨仇。(3)詳:通「佯」,佯裝。(4)陰:暗中。(5)徙:遷移。膠西:漢代封國名。按董仲舒才學遠超公孫弘,而且厭惡公孫弘的曲意承上的行為。公孫弘對此極懷恨在心,欲借驕縱的膠西王劉端之手殺害董仲舒,於是便向武帝推薦,董仲舒於被派到膠西國當了相,不過曾殺害國相的劉端並未殺害董仲舒。(6)脫粟:去掉穀殼的粗米。(7)故人:老朋友。賓客:指門客。(8)仰:依賴。(9)淮南、衡山:均漢初封國名。按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不久陰謀敗露,淮南王自殺,先後被株連治罪者達數萬人。事詳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十治黨與:追究同黨。方:正。(11)填(zhen,鎮)撫:鎮撫,安撫。填,通「鎮」。(12)由:循。(13)畔:通「叛」。(14)奉職:供職。不稱:不合適。(15)通道:常道。(16)力行:努力實踐。按此處所引的三句話,出自《禮記·中庸》為孔丘之言。(17)自治:自己培養自己。(18)躬行:親自實踐。(19)鑒:借鑒。三王:指夏、商、週三代開國之王,具體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20)周道:周朝的治國之道。(21)兼:兼有。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22)厲:通「勵」,鼓勵。予:給與。(23)罷駑:疲憊的劣馬,此指才能低下。罷,通「疲」。質:本質。(24)過意:特意。卒伍:指軍隊。(25)致:給。(26)行能:品行才能。(27)素:平素。負薪之病:自稱有病,不能勝任的謙詞。(28)先狗馬填溝壑:謙詞,意謂隨時都會突然死去。(29)歸:交回。(30)乞骸骨:乞求保全屍骨。這是封建官員向皇帝請求退休的謙詞。(31)報:答覆。(32)守成:守住先人已得的成功事業。尚文:崇尚文德教化。(33)遭遇:指遇到禍患。右武:崇尚武功。(34)宿昔:從前。庶幾:幸運。尊位:尊貴的地位,指君王的地位。(35)惟:思念。(36)善善惡惡:讚許善良的討厭醜惡的。(37)罹:遭遇。恙:病。已:病癒。(38)章:顯揚。(39)少間:稍得閒暇。(40)一精神:使精神專一個。(41)賜告:恩准繼續休假。雜帛:各種布帛。(42)瘳(ch□u,抽):病癒。(43)視事:辦理事物。(44)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45)竟:最終。終:死。(46)嗣:繼承。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1),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2)。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3)。齊諸儒生相與排擯(4),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5),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6),以為諸侯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7)。衛將軍數言上(8),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9)。朝奏十,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