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頁
(1)這段「班固稱曰」的文字,是《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的「贊曰」部分,個別文字稍異。(2)「公孫弘」四句意在強調機遇,即唐代詩人陳子昂所謂「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的意思。鴻漸之翼,喻超凡的才能。鴻,雁。漸,進。「鴻漸」一語出於《易·漸》「鴻漸於干」句。後比喻官階的步步高陞。燕雀,指小鳥,比喻才幹平庸之輩,意同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記陳涉所歎息的「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之「燕雀」。遠跡,遠行。按王逸《楚辭章句》云:「跡,行也。」即行跡、行蹤之意。「遠跡羊豕之間」,指公孫弘曾牧豬海濱,卜式曾牧羊山中。(3)乂(yi,義)安:安定。乂,安。(4)賓:賓服,順服。(5)闕:通「缺」。(6)方:正。文武:有文才武略的人。(7)蒲輪:用蒲草纏輪的安穩之車。枚生:指西漢著明賦家枚乘。他曾規勸吳王劉濞切勿反叛中央,吳王不聽。吳王謀反後,他致書吳王再行勸諫。武帝即位後慕其名而以安車蒲輪徵召他進京,病死於途中。(8)慕向:傾慕嚮往。(9)異人:有特殊才能和專長的人。十試:用。芻牧:割草牧枚。以卜式出身於畜牧主,故稱「試於芻牧」。(
11)「弘羊」句:弘羊即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桑弘羊,以其出身於洛陽商人之家,故稱「擢於賈(g□,古)豎」。賈豎,對商人的蔑稱。(
12)「衛青」句:「衛青貴為大將軍,但以其出身微賤,原先只是平陽侯家的奴僕,故稱「奮於奴僕」。已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13)「日(midi,密敵)」句:日即金日。以其原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後來降漢,故稱其「出於降虜」。(
14)曩(n□ng,攮)時:從前。版築:古代修牆工具,此指以版築修牆。此指商代武丁時的名臣傅說。他原為傅儉(巖)的築牆奴隸,商王武丁用為輔弼之臣,政績顯著。飯牛:餵牛。此指春秋時期齊桓公名臣寧戚。他本是衛國商人,曾宿於齊國都城東門下,時值齊桓公夜出,聽到他餵牛時唱的懷才不遇的歌,知其為賢人,於是重用他為客卿。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鄒陽獄中上粱孝王書有「寧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句。其事見《呂氏春秋·舉難》等。朋:同類。(
15)茲:此。(
16)篤行:忠誠做事。(
17)推賢:推薦賢人才士。(
18)定令:制定刑法政令。(
19)滑(g□,古)稽:本為盛酒器,用以比喻能音善辯,語言詼諧幽默者。(
20)歷數:指天文、數算之學。(
21)協律:調協樂律。(
22)運籌:籌劃事物。(
23)奉使:奉命出使。(
24)受遺:指接受皇帝的遺命,輔佐幼主。後元二年(前
87)孝武帝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武帝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曰:「臣不如金日日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為車騎將軍,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武帝床前,「受遺詔輔少主」。武帝去世以後。昭帝年幼,「政事一決於光」,日亦竭忠盡慮輔政。事見《漢書·霍光金日傳》。(
25)紀:通「記」。(
26)興造功業:創建功業。(
27)遺文:留下來的文章典籍。(
28)孝宣:指漢宣帝劉詢。承統:繼承大統。(
29)纂修:繼續治理:纂;通「纘」。繼。修,治。洪業:大業。(
30)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31)茂異:優秀特異的人才。(
32)累:依《漢書》當作「參」,比較的意思。按:上段所及人物,除本注已注及者,還有十幾位《史記》有傳或及其事:石建、石慶見卷一百三,韓安國見卷一百八,霍去病見卷一百一十一,司馬相如見一百一十七,汲黯、鄭當時見卷一百二十,董仲舒見卷一百二十一,趙禹、張湯見卷一百二十二,張騫見卷一百二十三,李延年見卷一百二十五,東方朔見卷一百二十六,司馬遷見卷一百三十。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王延海 譯注
【說明】
本傳記述了南越王趙佗建國的史實及其四位繼承者同漢王朝的關係,描述了漢武帝出師攻滅南越,將南越置於漢王朝直接統治下的過程。行文中表現了司馬遷尊重史實和民族一統的思想。他沒有把邊疆的少數民族視為「種別域特」(班固《漢書·敘傳》)的野蠻低賤民族,而肯定「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的功勞,把南越視為漢王朝的一部分,視其民為漢王朝的同等臣民,把南越統一和南越歸漢,視為各民族走向統一的必然趨勢,有一定進步意義。
此文記事「簡括」(李景星《史記評議》),重點突出:於趙佗建國、武帝興師則詳寫,餘者略述,「條理井井」(吳見思《史記論文》)。此文善於描摹軍威氣勢,如寫伏波將軍和樓船將軍率師南征,四路大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所向披靡,「聲勢赫奕」,「極其神妙,可雲神化之筆」(吳見思《史記論文》)。本傳太史公贊語用四字句韻語,不但形式整齊,而且聲韻和諧,顯示了作者贊語風格的多樣性。
【譯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趙。秦國兼併了六國,攻取並平定了楊越,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遷徙的百姓安置到這些地方,同越人雜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時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龍川縣令。到秦二世時,南海郡尉任囂得病將死,把龍川令趙佗召來,並對他說:「聽說陳勝等發動了叛亂,秦朝推行暴虐無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對此感到怨恨,項羽和劉邦、陳勝、吳廣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時聚集民眾,組建軍隊,像猛虎般地爭奪天下,中原地區擾攘動亂,不知何時方得安寧,豪傑們背叛秦朝,相互對立。南海郡偏僻遙遠,我怕強盜的軍隊侵奪土地,打到這裡,我想發動軍隊切斷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備,等待諸侯的變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再說番禺這個地方,背後有險要的山勢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東西幾千里,有些中原人輔助我們,這也能當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國家。南海郡的長官中沒有誰值得我同他研究這些事,所以把你召來告訴你這些事。」任囂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他代行南海郡的職務。任囂死後,趙佗就向橫浦、陽山、湟谿關傳佈檄文,說:「強盜的軍隊將要到來,要疾速斷絕道路,集合軍隊,保衛自己。」趙佗借此機會,逐漸用法律殺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親信做代理長官。秦朝被消滅後,趙佗就攻擊並兼併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已經平定了天下,因為中原百姓勞頓困苦,所以漢高祖放過了趙佗,沒有殺他。漢高帝十一年(前
196),派遣陸賈去南越,命令趙佗因襲他的南越王的稱號,同他剖符定約,互通使者,讓他協調百越,使其和睦相處,不要成為漢朝南邊的禍害。南越邊界與北方的長沙接壤。
高後時代,有關部門的官吏請求禁止南越在邊境市場上購買鐵器。趙佗說:「高帝立我為南越王,雙方互通使者和物資,如今高後聽信讒臣的意見,把蠻夷視為異類,斷絕我們所需要的器物的來源,這一定是長沙王的主張,他想依靠中原的漢王朝,消滅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勞。」於是趙佗就擅加尊號,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的邊境城邑,打敗了幾個縣才離去。高後派遣將軍隆慮侯周灶前去攻打趙佗。正遇上酷暑潮濕的氣侯,士卒中的多數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軍無法越過陽山嶺。又過了一年多,高後死去,漢軍就停止了進攻。趙佗因此憑借他的軍隊揚威於邊境,用財物賄賂閩越、西甌和駱越,使他們都歸屬南越,使他的領地從東到西長達一萬餘裡。趙佗竟然乘坐黃屋左纛之車,以皇帝身份發號施令,同漢朝地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