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8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8頁 / 共471頁。

神話雖由於人們的幻想所構成,但這種幻想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有現實生活做基礎的;它的種種解釋和描述雖不免荒唐可笑,但決不是純意識和心理的活動,而是客觀現實和生活鬥爭的反映。比如《山海經》所載的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話(見《北山經》、《海外經》、《大荒北經》),就明顯地反映原始人在實際生活中同自然作鬥爭的堅決意志。他們在勞動的經驗中堅信人們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抱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又如羽民國的人身上生羽翼,驩頭國的人有翼、鳥喙,在海中捕魚,杖翼崦行(見《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這一類的想象,顯然也是生活鬥爭的反映。因為原始人尚未發明網罟等工具,他們看見水鳥捕魚,非常便利,不禁發生羡慕之心。於是設想人也可能有長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鳥喙一樣,在海上以捕魚為生,何等靈活、輕便。在生產中減少困難,減輕勞動,是人們普遍的願望和要求,所以這些幻想的產生是極其自然的。幻想是人類社會生產進步的一大推動力。為了突破種種限制,增加走路的速度,縮短走路的時間,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飛。《博物誌》載奇肱國的人「能為飛車,從風遠行」(見《博物誌》,但《山海經‧海外西經》奇肱國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經圖贊》「奇肱國贊」云:「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風構思,製為車輪。」是《博物誌》本據《山海經》,而今本經文逸之),便是這種幻想的具體化。飛在原始人看來,是認為最能解決問題的。人最初的飛的幻想意識到「飛車」的具體概念,是人類思維進一步的發展。人類的智力水平發展到同一階段時,有許多想法往往會不約而同,所以我們的「飛車」也就同西方神話的「飛毯」和「快靴」等等的性質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對現實生活的迫切要求。至於人們在生活經驗中所發明、製造的許多器物,如網罟、竹彈、弓箭、耒耜、車船等,又如發現五穀和藥草,馴養牲畜,製作衣裳,建築房屋,創製文字等,都是千百萬人在生產勞動中長期努力的結果。而在神話傳說中卻把無數勞動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加以總結、集中,創造了不少偉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農、黃帝、嫘祖、倉頡等,把各種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們身上,再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使社會不斷地向前推進,向前發展,這就是神話的積極意義。

現在舉出幾個著名的古代神話簡述如下:


  

(一)女媧補天 《淮南子‧覽冥訓》有這樣一段記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這是我國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關於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它反映了我國原始人對自然作鬥爭的無比偉大的力量。顯然,神話的創作者對宇宙萬物的起源是這樣想象的:最初的時候,天地不知為什麼經過一度大破壞,洪水暴發了,火也焚燒起來了,人類和一切生物都毀滅了。後來女媧這個女神想盡了方法,才把天地重新創造起來。她撲滅了炎火,弄乾了洪水,樹立了四極,然後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類來,才有今天的世界。所以女媧不但是世界的創造者,而且還是人類萬物的始祖。但《淮南子》這一片段的記載不完全,必須參考其他文獻,上述意義才更明顯。例如《風俗通義》引俗說,謂「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糹恆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糹恆人也」(《太平禦覽》七十八引)。又如《荊楚歲時記》及董勛《問禮俗》都說陰曆正月一日為鷄,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這些都是有關女媧創造人類萬物神話的部分殘餘。不過上述「俗說」中的解釋部分滲入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它把被剝削階級的「貧賤凡庸」說成是先天注定的,同時為剝削階級的特殊地位找到了理由。

(二)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也是《淮南子》記得最詳細: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犭俞、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犭俞,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本經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