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隋書 - 49 / 330
歷史類 / 魏徵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隋書

第49頁 / 共330頁。

開皇以來,天子唯用袞冕,自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而六等之冕,皆有黈纊,黃綿為之,其大如橘。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導,青纓爵弁。案董巴《志》:「同於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人服之。《禮》云:「硃干玉戚,冕而舞《大夏》。」此之謂也。《禮圖》云:「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頭,無旒有纊。」新制依此。角為簪導,衣青,裳縓,並縵,無章。六品已下,皆通服之。

遠遊冠服,王所服也。衣裳內單。如皇太子,佩山玄玉,金章龜鈕。宋孝建故事亦謂之璽,今文曰印。又並歸於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銅易之。大綬四采,小綬同色,施二玉環,玉具劍,烏皮舄,舄加金飾。唯帝子宗室封國王者服之。


  

進賢冠,案《漢官》云:「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兩梁,千石以下一梁。」梁別貴賤,自漢始也。董巴釋曰:「如緇布冠,文儒之服也。」前高七寸而卻,後高三寸而立。王莽之時,以幘承之。新制依此。內外文官通服之。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兩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其朝服,亦名具服。絳紗單衣,白紗內單,玄領、裾、襈、袖,革帶,金鈎灊,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白襪,烏皮舄。雙佩、綬,如遠遊之色。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盡同,而綬依其品。陪祭朝饗拜表,凡大事皆服之。六品、七品,去劍、佩、綬。八品、九品,去白筆、內單,而用履代舄。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名從省服。並烏皮履,去曲領、內單、白筆、蔽膝。開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綬。何稠請去大綬,而偏垂一小綬,綴於獸頭鞶囊,獨一隻佩,正當於後。詔從之。一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云:「一曰側注,謁者仆射之所服也。」胡伯始以為齊王冠,秦滅齊,以賜謁者。《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毀變其形,除去捲筒,令如介幘。幘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新制參用其事,形如進賢,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謁者大夫已下服之。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禮圖》曰:「法冠也,一曰柱後惠文。」如淳注《漢官》曰:「惠,蟬也,細如蟬翼。」今御史服之。《禮圖》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應劭曰:「古有此獸,主觸不直,故執憲者,為冠以象之。秦滅楚,以其冠賜御史。」此即是也。開皇中,御史戴卻非冠,而無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卻非。御史大夫以金,治書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獨御史、司隷服之。

巾,案《方言》云:「巾,趙、魏間通謂之承露。」《郭林宗傳》曰:「林宗嘗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紹戰敗,幅巾渡河。此則野人及軍旅服也。制有二等。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農夫常服,是袁紹幅巾。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於貴賤矣。

簪導,案《釋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也。一曰笄。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墜也。導,所以導擽鬢髮,使入巾幘之裡也。」今依《周禮》,天子以玉笄,而導亦如之。又《史記》曰:「平原君誇楚,為玳瑁簪。」班固《與弟書》云:「今遺仲升以黑犀簪。」《士燮集》云:「遣功曹史貢皇太子通天犀導。」故知天子獨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今並準是,唯弁用白牙笄導焉。

貂蟬,案《漢官》:「侍內金蟬左貂,金取剛固,蟬取高潔也。」董巴《志》曰:「內常侍,右貂金璫,銀附蟬,內書令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內史令金蟬右貂,納言金蟬左貂。開皇時,加散騎常侍在門下者,皆有貂蟬,至是罷之。唯加常侍聘外國者,特給貂蟬,還則輸納于內省。

白筆,案徐氏《雜注》云:「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遺象也。」《魏略》曰:「明帝時大會而史簪筆。」今文官七品已上,通毦之。武職雖貴,皆不毦也。

纓,案《儀禮》曰:「天子硃纓,諸侯丹組纓。」今冕,天子已下皆硃纓。又《尉繚子》曰:「天子玄纓,諸侯素纓。」別尊卑也。今不用素,並從冠色焉。


  
佩,案《禮》,天子佩白玉。董巴、司馬彪云:「君臣佩玉,尊卑有序,所以章德也。」今參用杜夔之法,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自公已下,皆水蒼玉。

綬,案《禮》:「天子玄組綬,侯伯硃組綬,大夫純組綬,世子綦組綬。」《漢官》云:「蕭何為相國,佩綠綬,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長千石黑。」今大抵準此。天子以雙綬,六采,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闊一尺;雙小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四玉環。開皇用三,今加一。皇太子,硃雙綬,四采,赤白縹紺,純硃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闊九寸;雙小綬,長一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開皇用二,今加一。三公,綠綟綬,四采,綠黃縹紫,純綠質,黃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與親王綬俱施二玉環。諸王,纁硃綬,四采,赤黃縹紺,純硃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公,玄硃綬,四采,赤縹玄紺,純硃質,玄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侯、伯,青硃綬,四采,青赤白縹,純硃質,青文織,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子、男,素硃綬,三采,青赤白,純硃質,素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二品已上,纁紫綬,四采,纁紫赤黃,純紫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八寸。三品,紺紫綬,四采,紫紺黃縹,純紫質,紺文織之,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四品,青綬,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五品,墨綬,二采,青紺,純紺質,長一丈二尺,百二十首,闊六寸。自王公已下,皆有小綬二枚,色同大綬,而首半之。正、從一品,施二玉環。凡有綬者,皆有紛,並長六尺四寸,闊二寸四分,隨于綬色。

鞶囊,案《禮》:「男鞶革,女鞶絲。」《東觀書》:「詔賜鄧遵獸頭鞶囊一枚。」班固《與弟書》:「遺仲升獸頭旁囊,金錯鈎也。」古佩印皆貯懸之,故有囊稱。或帶于旁,故班氏謂為旁囊,綬印鈕也。今雖不佩印,猶存古制,有佩綬者,通得佩之。無佩則不。今采梁、陳、東齊制,品極尊者,以金織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銀織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織成,五品已上服之。分為三等。

革帶,案《禮》「博二寸」。《禮圖》曰:「璫綴於革帶。」阮諶以為有章印則于革帶佩之。《東觀記》:「楊賜拜太常,詔賜自所著革帶。」故知形制尊卑不別。今博三寸半,加金縷灊,螳良鈎,以相拘帶。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