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戰國策 - 86 / 87
歷史類 / 劉向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戰國策

第86頁 / 共87頁。

戰國末期,流傳着一些記錄縱橫家事蹟的書,有的叫國策,有的叫國事,有的叫短長,有的叫事語,有的叫長書,有的叫修書。這些書一直流傳到西漢。西漢司馬遷(前145年-前93年?)著《史記》時,曾採錄了這些書的一些內容。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前77年-前6年)校書時,把這些書進行了編輯,去其重複,校其脫誤,共得三十三篇。劉向以為這些書的內容都是「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立策謀」(《戰國策》序錄),所以定名為《戰國策》。所記「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以國別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策,「共三十三篇」。後漢班固(32年-92年)《漢書·藝文志》著錄「《戰國策》三十三篇。」後漢高誘(147年-225年時人)為之注。

隋書經籍志(公元655年成書)著錄「《戰國策》三十二卷,劉向錄。《戰國策》二十一卷,高誘撰注。」唐書經籍志著錄「《戰國策》三十二卷,劉向撰,《戰國策》三十二卷高誘注。」唐書藝文志同。


  

文獻通考引《崇文總目》(1034年-1037年成書)曰:「《戰國策》篇卷亡闕,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闕。又有後漢高誘注本二十捲,今闕第一、第五、第十一至第二十,止存八卷。」

宋代曾鞏(1019年-1083年)「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謬誤,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戰國策》曾子固序)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八年(1086年-1093年),孫元忠「取曾鞏三次所校定本及蘇頌、錢藻等不足本,又借到劉敞手校書肆印賣本參考」進行校勘。「後又用諸本及集賢院新本校,遂為定本。」(孫元忠書閣本《戰國策》後)

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姚宏校定《戰國策》云:「隋經籍志『《戰國策》三十四卷,劉向錄;高誘注止二十一卷。』《唐藝文志》劉向所錄已闕二卷,高誘注乃增十一卷。今世所傳三十三卷。《崇文總目》高誘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闕,前八篇,後三十二、三十三,通有十篇。」「余萃諸本,校定離次之,總四百八千餘條(按:《戰國策》校注十捲紀昀家藏本提要:「劑向、曾鞏所校三十篇四百八十六首。」《漢書·藝文志》王先謙補註引朱一新曰「今高誘姚宏注本雖分三十三卷,實已缺一篇,蓋後人分析以求合三十三篇之數也。」)太史公改採九十餘條,其事異者止五、六條。」(姚宏題)(按.姚宏據曾鞏校定本、孫樸校本、錢藻校本、劉敞校本、集賢院本、無姓名者,又以《春秋後語》參校補註)

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鮑彪引「《淮南子》、《後漢志》、《說文》、《集韻》、《史記·裴注》」以注《戰國策》(吳師道序)。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吳師道據鮑注《戰國策》作補、正,補鮑注之缺,正鮑注之失。

現在所傳者即姚宏校補本及鮑、吳校注本。皆非劉向原本(注)。

  五

 本書以清同治己巳年(1869年)湖北崇文書局重雕剡川姚氏本《戰國策》為底本(簡稱姚本),以為有誤衍訛脫或重要異文者,則校以四部備要據士禮居黃氏覆剡川姚氏本校刊本(簡稱備要本)、四部叢刊影印元至正(1341年-1370年)年間刊刻的鮑注吳校本(簡稱從刊本)、明萬曆己未年(1619年)閔齊伋裁注本(簡稱閔本)、李錫齡校訂惜陰軒從書鮑注吳校本(簡稱李本)、畿輔叢書校刻姚宏本(簡稱畿輔本)、黃丕烈《戰國策》札記(黃氏所說「今本」即干鬯《戰國策》注所說「盧刻本」,亦即「雅雨堂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戰國策》。並蒐集各書引文以資校讎,如《史記》、《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藝文類聚》、《北堂書鈔》、《文選·李注》、《初學記》、《後漢書·李注》、《長短經》、《太平禦覽》、《事類賦》、《類說》、《錦繡萬花谷》等,其它如《韓非子》、《新序》、《說苑》、《韓詩外傳》等書與《戰國策》有關之文皆以為校勘的重要資料。

改字、加字以表示;刪字、誤字以小字並加表示。除解釋字、詞外,有的句子作必要地串解。

原書每章無標題,今取每章首句為標題。

北京圖書館趙其康同志為我借來上海圖書館于鬯的《戰國策》注手稿,又為我把手稿照了相,底片借給我;我院閻崇璩、劉宗群和程金造三位同志一直支持和幫助我的工作,借給我不易借到的參考書,幫助我解決一些疑難問題;還有在其他方面幫助我的同志,我都向他們表示謝意。


  
我註釋《戰國策》主要是為了學習,同時也希望能有一部比較容易閲讀的《戰國策》,所以就試着去做。從1964年開始至今已閲十八個春秋,三易其稿,幾經修改,才成這個樣子,直到最近清鈔定稿還不斷修改。我的學識淺漏,見識貧乏,註釋中的錯誤在所難免。衷心希望讀者不吝賜教。

                                         何建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北京外語學院漢語組

【注】

《史記》采《戰國策》文共一百處;還有三十處瀧川資言考證以為「采《戰國策》」,然未必。《史記·裴駰集解》引《戰國策》文共十條(與策全同者二條,一字之差者三條,稍異者-條,可訂正策文者四條)。《史記·司馬貞索隱》引《戰國策》文共七十六條(全同者三十九條,系節引基本同者十四條,可以訂正策文者十一條,疑引文有誤者七條,不同者五條)。《史記》張守節引《戰國策》文共十條(全同者四條,可以訂正策文者二條,不同者三條,引文誤者一條)。《史記》有而今本《戰國策》無者共八條(《索隱》見二條,唐時未脫;瀧川資言疑二條;尚疑四條)。《史記》注引《戰國策》文而今本《戰國策》無者共五條(《集解》引徐廣所見一條,則東晉末尚未脫;《索隱》引三條;《正義》引一條)。《史記》注引高注而今本《戰國策》無者共九條(索隱引八條,正義引一條)。《史記·索隱》引高注,今本《戰國策》稍異者七條。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