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437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唐書 上

第437頁 / 共455頁。

文靜初為納言時,有詔以太原元謀立功,尚書令、秦王某,尚書左仆射裴寂及文靜,特恕二死。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等十四人,約免一死。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始定功臣實封差第,文靜已死,於是裴寂加食九百戶,通前為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食邑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等四人,食邑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戶;李勣、劉弘基二人食邑九百戶;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四人食七百戶;安興貴、安修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德彞、劉義節八人,各食六百戶;錢九隴、樊興、公孫武達、李孟嘗、段志玄、龐卿惲、張亮、李藥師、杜淹、元仲文十人,各食四百戶;張長遜、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六人,各食三百戶。其王君廓事在《廬江王瑗傳》,安興貴、安修仁事在《李軌傳》,李子和事在《梁師都傳》,馬三寶事在《柴紹傳》。

李孟嘗,趙州平棘人,官至右威衛大將軍、漢東郡公。元仲文,洛州人,至右監門將軍、河南縣公。秦行師,并州太原人,至左監門將軍、清水郡公。並事微不錄。自余無傳者,盡附於此。


  

劉世龍者,并州晉陽人。大業末,為晉陽鄉長。高祖鎮太原,裴寂數薦之,由是甚見接待,亦出入王威、高君雅家,然獨歸心于高祖。義兵將起,威與君雅內懷疑惑,世龍輒探得其情,以白高祖。及誅威等,授銀青光祿大夫。從平京城,累轉鴻臚卿,仍改名義節。

時草創之始,傾竭府藏以賜勛人,而國用不足,義節進計曰:「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薪貴而布帛賤。若采街衢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歲收數十萬匹立可致也。又藏內繒絹,匹匹軸之,使申截取剩物,以供雜費,動盈十餘萬段矣。」高祖並從之,大收其利。再遷太府卿,封葛國公。貞觀初,轉少府監,以罪配流嶺南,尋授欽州別駕,卒。

義節從子思禮,萬歲通天二年,為箕州刺史。思禮少嘗學相術于許州張憬藏,相己必歷刺史,位至太師。及授箕州,益自喜,以為太師之職,位極人臣,非佐命無以致之。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結構謀反,謂耀曰:「公體有龍氣。」耀亦謂思禮曰:「公是金刀,合為我輔。」因相解釋圖讖,即定君臣之契。又令思禮自衒相術,每所見人,皆謂之「合得三品」,使務進之士,聞之滿望,然始謂云:「綦連耀有天分,公因之以得富貴。」事發系獄,乃多證引朝士,冀以自免。所誅陷者三十餘家,耀、思禮並伏誅。鳳閣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孫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鳳閣舍人王劇、劇兄前涇州刺史勔、太子司議郎路敬淳等,坐與耀及思禮交結,皆死。初,則天命河內王武懿宗按思禮之獄。懿宗寬思禮于外,令廣引逆徒。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臨刑猶在外,尚不之覺,及眾人就戮,乃收誅之。

趙文恪者,并州太原人也。隋末,為鷹揚府司馬。義師之舉,授右三統軍。武德二年,拜都水監,封新興郡公。時大亂之後,中州少馬,遇突厥蕃市牛馬以資國用。俄而劉武周將宋金剛來寇太原,屬城皆沒。真鄉公李仲文退守浩州,城孤兵弱,元吉遣文恪率步騎千餘助為聲援。及太原為賊所陷,文恪遂棄城遁去,坐是賜死獄中。

張平高,綏州膚施人也。隋末,為鷹揚府校尉,戍太原,為高祖所識,因參謀議。義旗建,以為軍頭。從平京城,累授左領軍將軍,封蕭國公。貞觀初,出為丹州刺史,坐事免,令以右光祿大夫還第,卒。後改封羅國公。永徽中,追贈潭州都督。

李思行,趙州人也。嘗避仇太原。高祖將舉義兵,令赴京城觀覘動靜,及還,具論機變,深稱旨,授左三統軍。從破宋老生,平京城,累授嘉州刺史,封樂安郡公。永徽初卒,贈洪州都督,謚曰襄。


  
李高遷,岐州岐山人也。隋末,客遊太原,高祖常引之左右。及擒高君雅、王威等,高遷有功焉,授右三統軍。從平霍邑,圍京城,力戰功最,累遷左武衛大將軍,封江夏郡公,檢校西麟州刺史。武德初,突厥寇馬邑,朔州總管高滿政請救,高祖令高遷督兵助鎮。俄而賊兵甚盛,高遷乃斬關宵遁,其將士皆沒,竟坐除名徙邊。後以佐命功,拜陵州刺史。永徽五年卒,贈梁州都督。

許世緒者,并州人也。大業末,為鷹揚府司馬。見隋祚將亡,言于高祖曰:「天道輔德,人事與能,蹈機不發,必貽後悔。今隋政不綱,天下鼎沸,公姓當圖籙,名應歌謡,握五都之兵,當四戰之地。若遂無他計,當敗不旋踵。未若首建義旗,為天下唱,此帝王業也。」高祖甚奇之,親顧日厚。義兵起,授右一府司馬。武德中,累除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卒。

弟洛仁,亦以元從功臣至冠軍大將軍、行左監門將軍。永徽初卒,贈代州都督,謚曰勇,陪葬昭陵。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