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易 - 115 / 149
文化類 / 周文王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周易

第115頁 / 共149頁。

「鼎耳革,其行塞」的大意是:變革變到鼎耳上去了,這樣的變革將受到阻塞。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鼎耳是鼎的關鍵部位,一般要借助鼎耳才能把鼎裡的美食傾倒出來。如不慎將鼎耳革掉,想將美食倒出來,可太難了。「鼎耳革,其行塞」是九三爻的爻辭。九三為陽居陽位。這就好比一個有才能的陽剛者剛得到一個能發揮才能的位置,由於他是陽剛者,一心想幹大事,這就造成陽剛過盛,於是他一上任就觸及關鍵問題(如把它解決好則一切都好辦,如解決不好則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像這種一上任就燃起一把火的做法是很容易造成惡果的。

首先,要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要找到問題的癥結。而他陽剛過盛,一心想展現自己的才華,行事急於求成,不能凡事做透徹的分析,更何況,關鍵問題是複雜的。結果,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自然不能解決問題。


  

再說,他剛一上任,沒有形成自己的交際網,他將會因沒有人響應自己而失敗。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個古訓也說明他此行兇多吉少。

退一步說,就是有誰願意幫他,也會由於他陽剛過盛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因為過分地想展現自己的才華使他變得剛愎自用。此時,也許你會感到困惑:「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是許多改革先鋒所提倡的嗎?那這裡的一把火為什麼都不能燒呢?試想,每一個改革者都把火燒起來了嗎?都成功了嗎?顯然,有一部分人沒有成功,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為他們在燒火之前沒有作周密的考慮。所以,我們為避免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要講究改革的方法,即先避開關鍵問題,從側面入手,步步為營,最終讓關鍵問題中的難關不攻自破。

如已觸及關鍵問題,已把問題弄得一團糟,該怎麼辦呢?應由剛轉為柔。「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的大意是:美食不能吃,天正下雨,落入鼎上,開始感到遺憾,後雨水將熱量消損了,所以說,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這就好比一個剛健的人,意識到自己因變革的方法不對而才能發揮不出來,從而得不到別人的重用,於是,他由剛轉柔,剛開始別人還是不理解他,問題還是沒得到解決,他因此感到遺憾,後來,他終於贏得了大多數人的信任,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問題得到解決,他的卓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這就暗示我們,不要急於展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不能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觸及最棘手卻又是最關鍵的問題。如已觸及,就應該改變策略,從側面入手,像雨損耗熱能一樣,一點一滴,慢慢將其冷卻,最後,將美食傾倒出來。

【事例】

「鼎黃耳金鉉,利貞」暗示我們,要鞏固新政權,要重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劉備死後,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姜維等輔佐,劉禪昏庸之主,才能坐帝位達40年之久。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漢,魏立國雖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已名存實亡,魏政權存在實際只有28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後人掌權只有27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比較穩固,沒有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的事情,這正是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輔佐的緣故。

諸葛亮精心擇官輔佐蜀漢

諸葛亮以其隆中策預見天下三分,顯示其大才;以其鞠躬盡瘁盡忠蜀漢,顯示其大德。與他的為人相符,為新生的蜀政權擇官也以德才兼備為準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劉禪上疏,即《前出師表》,疏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頽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諸葛亮上《前出師表》時,劉備已去世,由他執政輔佐劉禪,故在出征前總結了先漢與後漢興亡的經驗教訓,諄諄告誡劉禪,不要學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要學先漢「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國興隆,以復興漢室。

諸葛亮在《十六策》裡指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大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特別重視選拔德才兼備之士。

他推薦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重兵,負責宮中之事。劉禪欲增加後宮嬪妃,董允認為古時天子后妃之數不超過12人,今已足數,不應增加。劉禪寵愛宦官黃皓,黃皓為人奸佞,想干預政事,董允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黃皓,他在時,黃皓不敢胡作非為。

蔣琬、姜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的接班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