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易 - 132 / 149
文化類 / 周文王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周易

第132頁 / 共149頁。

「渙其血去逖出,無咎」的大意是:渙散至極而四方聚合,憂患消除,遠離惕懼,不會有什麼災禍。大家都知道,事物要向其對立面轉變,是有條件的,而此爻辭說「渙散至極而四方聚合」,這不違背了我們的哲學真理嗎?

其實,只要我們看看卦畫,就知道這句話是合情合理的。此爻辭是渙卦上九爻的爻辭,上九是陽居陰位,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渙散的過程中,逐漸變得心X開闊,把狹隘引起的憂愁和恐懼都給渙散出去了。而心X開闊的人不計個人得失,一切以大局為重,處處知退讓,從而贏得其他人的尊重,教化其他人,使分散的人民走向凝聚的團體。這不難看出,渙散向四方聚合轉變的條件是心X開闊。


  

所以說,我們處在渙散的逆境時,要心X開闊。

【事例一】「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暗示我們,處在渙散之時,要凝聚人心。項梁項羽立懷王興兵滅秦就說明了在渙散之時凝聚人心的重要性。

項梁項羽興兵滅秦

公元前209年,當項梁、項羽部隊進駐薛城不久,突然傳來陳勝在陳縣被秦將章邯打敗,為車伕汪賈所殺的消息。項梁聽說後,便召集部屬商議應變之策。部將、謀士極力慫恿項梁自立為楚王,項梁一時拿不定主意。

這時,一位老人范增求見。項梁當即接見了范增,對他說:「現在陳王已經去世,新王還沒有確立。我們正在議論這件事,還沒有拿定主意。你想必有高見,請談談你的看法吧。」

范增說:「依我看,陳勝失敗是必然的。請您想想,陳勝本來不是出身名門,聲望不高,又無大才。雖首先起義抗秦,但據地稱王,不立楚國後裔為王,終不得人心。您從江東起兵,渡江擊秦,楚地將士之所以爭相趨附,無非是因為上柱國家世為將,相信上柱國必定會擁立楚國王室的後裔,因而踴躍投靠,竭誠效力,以圖恢復楚國。上柱國如能順應民心,培植楚國後裔,楚地百姓自然會聞風而至,聚集於您,天下便一舉可定了。」

項梁高興地採納了范增的建議,派人四處尋找楚國王室的後裔。後來尋找到一個名叫熊心的牧童,原是90年前客死於秦的楚懷王的孫子。於是項梁立即派部屬將牧童迎到薛城,奉為楚懷王,定盱眙為國都,項梁則自稱武信君。

之後,楚項部隊迅速擴大到數十萬。公元前208年,項梁死。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與膽氣,擊潰秦軍主力章邯40萬,與劉邦等人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暴虐統治。

【事例二】「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暗示我們,要解除狹隘的團體思想。皇太極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重用漢官,改變了漢、滿對立的渙散局面,使他們成為一體,為日後皇太極統一天下作準備。

唯才是用

皇太極繼位後,否定了前輩對漢族官員的排斥政策,開始重用漢族官員,首先,皇太極積極納諫,凡漢族官員的建議都採取重視的態度。

漢族人胡貢時進言:「現在八旗旗主權重,這就像十羊九牧,大權旁落,很難長治久安。」

皇太極聽了之後,認為胡貢時說得很有道理,決心結束「旗主林立」的局面,重用漢官,吸取漢官的統治經驗,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制度。

漢官寧完進諫:「要學習明朝的典章制度,按照後金的具體情況,訂立大典。每天都要眾官到可汗面前朝拜,隨後議事,逐漸成為全國的制度,為以後攻入關內、統一天下作準備。」


  
皇太極根據漢官建議,建立起了典章制度,中央的權力得到了加強。

其次,皇太極不但用高官厚祿來招攬明朝的文臣武將,而且還不斷把漢族官員加入到中央行政機構中,委以重職,授予實權。

公元16317月,皇太極設立了吏、戶、兵、刑、工等部,除各部主客由滿族官員擔任外,下屬的承政等重要官職,都由一定數量的漢官擔任。

公元1636年,皇太極又將以前的文館改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宏文院。每院設大學士一人,下設學士、舉人等官。

漢官範文程就擔任過內秘書院大學士,負責代替君主撰寫文書,收納各衙門的奏疏。範文程深得皇太極的寵信,機密大事都交他處理,一切重大決策都少不了他。

此外皇太極還任命漢族官員統領軍隊,正式建立了漢軍旗。到公元1642年,漢軍八旗建制完成,委任漢官祖澤潤、劉雲源等擔任八旗的長官。

皇太極又採取了科舉考試,招納明朝投降的文武將官等措施,不斷擴大漢族官員的隊伍。他命令滿、漢、蒙古族官員若發現有特長之人,被推舉者無論是什麼人,一律委以重任。他對明朝的降臣,只要有真才實學,也都提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加以重用。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