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一 - 252 / 334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太平廣記 一

第252頁 / 共334頁。

褒女者,漢中人也。褒君之後,因以為姓。居漢、淝二水之間。幼而好道,沖靜無營。既笄,浣紗于濜水上,雲雨晦冥,若有所感而孕。父母責之,憂患而疾。臨終謂其母曰:「死後見葬,願以牛車載送西山之上。」言訖而終。父母置之車中,未及駕牛,其車自行,逾淝、漢二水,橫流而渡,直上濜口平元山項。平元即濜口化也。家人追之,但見五雲如蓋,天樂駭空,幢節導從,見女升天而去。及視車中,空棺而已。邑人立祠祭之,水旱祈禱俱驗。今濜口山頂有雙轍跡猶存。其後陳世安亦于此山得道,白日昇天。(出《集仙錄》)

【譯文】


  

褒女是漢中人,因為是褒君的後代,就以褒為姓,住在漢水、淝水二水之間。她小時候就好道,淡泊清靜,到了盤發插笄的年齡後,常在濜水上學浣紗。有一天,忽然天地昏暗雲集雨落,褒女似有所感而懷了孕。她的父母責怪她,她憂愁痛苦,就生了病。臨終時對她的父母說:「死後葬我的時候,希望你們用牛車送到西山上。」說完就死了。她的父母把她的屍體裝到車上,還沒有來得及套上牛,那輛車就自己走了,越過漢水和淝水,橫流而渡,徑直登上了濜口平元山頂。平元山就是濜口化。家裡的人追車時,只見五彩祥雲如車蓋,天樂驚空,旌旗儀仗前導後從,見到褒女升天而去。等到再看車中,只剩空棺而已。鄉裡人建立祠廟祭祀她,水災旱災時向她祈禱,都有靈驗。現在濜口山頂上車轍的痕跡還存在。其後張世安也在這座山得道,白日昇天。

李真多

李真多,神仙李脫妹也。脫居蜀金堂山龍橋峰下修道,蜀人歷代見之。約其往來八百餘年,因號曰李八百焉。初以周穆王時,居來廣漢棲玄山,合九華丹成,雲遊五嶽十洞,二百餘年。于海上遇飛陽君,授水木之道,還歸此山,煉藥成。又去數百年,或隱或顯,游于市朝,又登龍橋峰,作九鼎金丹。丹成已八百年。三于此山學道,故世人號此山為三學山,亦號為賢山,蓋因八百為號。丹成試之,抹于崖石上,頑石化玉,光彩瑩潤。試藥處于今猶在。人或鑿崖取之,即風雷為變。真多隨兄修道,居綿竹。今有真多古蹟猶在。或來往浮山之側,今號真多化,即古浮山化也。亦如地肺得水而浮,真多幼挺仙姿,耽尚玄理。八百授其朝元默貞之要,行之數百年,狀如二十許人耳,神氣莊肅,風骨英偉,異於弱女之態。人或見之,不敢正視。其後太上老君與玄古三師降而度之,授以飛昇之道,先於八百白日昇天。化側有潭,其水常赤,乃古之神仙煉丹砂之泉。浮山亦名萬安山,上有二師井,飲之愈疾。今以真多之名,故為真多化也。八百又于什邡仙居山,三月八日白日昇天。(出《集仙錄》)

【譯文】

李真多,是神仙李脫的妹妹。李脫在西蜀金堂山龍橋峰下修煉道術。蜀人歷代都見到過他,大約他往來八百多年了,因此稱他為李八百。當初在周穆王時,來到廣漢棲玄山上居住,煉製九華丹成功以後,雲遊五嶽十洞二百多年。在海上遇到飛陽君,教給他水木之道,也就回歸此山。藥煉成以後,又離去幾百年。有時隱形,有時顯現,遊歷于市朝之中。又登上龍橋峰,製作九鼎金丹,丹煉成已經八百年了。他三次在此山修煉道術,所以世人稱此山為三學山,也稱為賢山,大概是因為李八百取的號。丹煉成了要試一試它,李八百就把丹藥抹在崖石上,頑石變成了美玉,光彩晶瑩潤潔。試藥處至今還存在。有的人鑿崖取玉,則風雷為之變色。李真多隨着哥哥修煉道術,住在綿竹中。現在真多古蹟還在。她有時往來于浮山之側,現在稱作真多化,就是古代的浮山化,有如地肺到了水面就上浮。李真多小時候就生成仙姿,沉迷崇尚玄理。李八百教給她朝元默貞的要訣,她修行了幾百年,樣子就象二十歲左右的人。神情端莊,氣概嚴肅,風骨英武雄偉,不同於弱女之態,人們有時見到她,都不敢正眼去看。其後太上老君與玄古三師降臨度引她,教給她飛昇之道,她就先於李八百而白日昇天。真多化的旁邊有潭,那裡的水總是紅色的,原來是古代的神仙煉丹砂的泉源。浮山又名萬安山,山上有二師井,飲井水可以治癒疾病。現在用真多的名字,所以稱為真多化。李八百又到什邡仙居山修煉,三月八日白日昇天。

班孟

班孟者,不知何許人也。或雲女子也。能飛行經日,又能坐空虛中與人語,又能入地中,初去時沒足至胸,漸入,但余冠幘,良久而盡沒不見。以指刺地,即成井可吸。吹人屋上瓦,瓦飛入人家間。桑果數千株,孟皆拔聚之成一,積如山;如此十餘日,吹之各還其故處如常。又能含墨一口中,舒紙着前,嚼墨噴之,皆成文字,竟紙,各有意義。服酒丹,年四百歲更少。入大治山中。(出《神仙傳》)

【譯文】


  
班孟,不知是哪裡人,有人說她是女子。她能在空中飛幾天,又以坐在虛空之中與人說話,還能鑽入地下。剛進去時,從腳開始埋沒,一直到胸部埋沒,都是漸漸地進入地下,只剩帽子頭巾沒有進去,過了很久,就全部沒入而不見了。她用手指刺地,就能成井可以汲水。吹人家屋子上的瓦,瓦就飛入人家家裡。幾千棵桑果樹,班孟全部把它們抓出來聚攏成一堆,堆積得象山似的;這樣放著十幾天了,她吹一口氣,這幾千棵桑果樹就各自回到原來的地方,象平常時一樣。又能在口中含一口墨,把紙放在面前舒展開,她嚼墨一噴,都成為文字,寫滿了紙,各有意義。她食酒和丹藥,年紀四百歲反而更年輕了。後來進入大治山中。

天台二女

劉晨、阮肇,入天台採藥,遠不得返,經十三日饑。遙望山上有桃樹子熟,遂躋險援葛至其下,啗數枚,饑止體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見蕪菁葉流下,甚鮮妍。復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飯焉。乃相謂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見二人持杯,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杯來。」劉、阮驚。二女遂忻然如舊相識,曰:「來何晚耶?」因邀還家。南東二璧(南東二璧原作雨璧東壁,據明抄本改。黃本作西璧東璧)各有絳羅帳,帳角懸鈴,上有金銀交錯。各有數侍婢使令。其饌有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美。食畢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夜後各就一帳宿,婉態殊絶。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氣候草木,常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鄉。歸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還路。鄉邑零落,已十世矣。(出《神仙記》。明抄本作出《搜神記》。)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