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下 - 100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史 下

第100頁 / 共192頁。

又台州有樵夫,日負薪入市,口不貳價。聞燕王即帝位,慟哭投東湖死。而溫州樂清亦有樵夫,聞京師陷,其鄉人卓侍郎敬死,號慟投于水。二樵皆逸其名。

程通,績溪人。嘗上書太祖,乞除其祖戍籍。詞甚哀,竟獲請。已,授遼府紀善。燕師起,從王泛海歸京師,上封事數千言,陳禦備策,進左長史。永樂初,從王徙荊州。有言其前上封事多指斥者。械至,死於獄。家屬戍邊。並捕其友人徽州知府黃希范,論死,籍其家。


  

葉惠仲,臨海人。與兄夷仲並有文名,以知縣征修《太祖實錄》,遷知南昌府。永樂元年,坐直書《靖難》事,族誅。

黃彥清,歙人。官國子博士,以名節自勵。坐在梅殷軍中私謚建文帝,誅死。

蔡運,南康人。歷官四川參政。勁直不諧于俗,罷歸。復起知賓州,有惠政。永樂初,亦追論奸黨死。

石允常,寧海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官河南僉事,廉介有聲。坐事謫常州同知。建文末,帥兵防江。軍潰,棄官去。後追錄廢周籓事,系獄二年。免死戍邊。

高巍,遼州人,尚氣節,能文章。母蕭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無少懈。母死,蔬食廬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疏墾河南、山東、北平荒田。又條上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數事。太祖嘉納之。尋以決事不稱旨,當罪,減死戍貴州關索嶺。特許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歸田裡。未幾,遼州知州王欽應詔闢巍。巍因赴吏部上書論時政。用事者方義削諸王,獨巍與御史韓鬱先後請加恩。略曰:「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書奏,帝頷之。

已而燕兵起,命從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巍覆上書,言:「臣願使燕。披忠膽,陳義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籓。」帝壯其言,許之。巍至燕,自稱:

國朝處士高巍再拜上書燕王殿下: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皆曰「內有聖明,外有籓翰,成、康之治,再見于今矣。」不謂大王顯與朝廷絶,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諸臣,文者智輳,武者勇奮,執言仗義,以順討逆。勝敗之機明於指掌。皆云大王「藉口誅左班文臣,實則吳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竊恐奸雄無賴,乘隙奮擊,萬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今大王據北平,取密雲,下永平,襲雄縣,掩真定。雖易若建瓴,然自兵興以來,業經數月,尚不能出蕞爾一隅地。且大王所統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大王與天子義則君臣,親則骨肉,尚生離間。況三十萬異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協力,效死於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為大王氵麗泣流涕也。

願大王信巍言:上表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鑒大王無他,必蒙寬宥。太祖在天之靈亦安矣。倘執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國之富,恃小勝,忘大義,以寡抗眾,為僥倖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稅駕也。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求仁讓國之義不大逕庭乎?雖大王有肅清朝廷之心,天下不無篡奪嫡統之議。即幸而不敗,謂大王何如人?

巍白髮書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願也。如蒙賜死,獲見太祖在天之靈,巍亦可以無愧矣。

書數上,皆不報。

已而景隆兵敗,巍自拔南歸。至臨邑,遇參政鐵鉉,相持痛哭。奔濟南,誓死拒守,屢敗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經死驛舍。

鬱疏略曰:

諸王親則太祖遺體,貴則孝康皇帝手足,尊則陛下叔父。使二帝在天之靈,子孫為天子,而弟與子遭殘戮,其心安乎?臣每念至此,未嘗不流涕也。此皆豎儒偏見,病籓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脣亡齒寒,人人自危。周王既廢,湘王自焚,代府被摧,而齊臣又告王反矣。為計者必曰:「兵不舉則禍必加」。是朝廷執政激之使然。


  
燕舉兵兩月矣,前後調兵不下五十餘萬,而一矢無獲。謂之國有謀臣可乎?經營既久,軍興輒乏,將不效謀,士不效力。徒使中原無辜赤子困于轉輸,民不聊生,日甚一日。九重之憂方深,而出入帷幄與國事者,方且揚揚自得。彼其勸陛下削籓國者,果何心哉?諺曰:「親者割之不斷,疏者續之不堅。」殊有理也。陛下不察,不待十年,悔無及矣。

臣至愚,感恩至厚,不敢不言。幸少垂洞鑒,興滅繼絶,釋代王之囚,封湘王之墓,還周王于京師,迎楚、蜀為周公。俾各命世子持書勸燕,罷兵守籓,以慰宗廟之靈。明詔天下,撥亂反正,篤厚親親,宗社幸甚。

不聽。燕師渡江,鬱棄官遁去,不知所終。

高賢寧,濟陽儒學生。嘗受學于教諭王省,以節義相砥礪。建文中,貢入太學。燕兵破德州,圍濟南。賢寧適在圍中,不及赴。是時燕兵勢甚張,黃子澄等謀遣使議和以怠之。尚寶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請行,見燕王城下。王不聽,圍益急。參政鐵鉉等百計禦之。王射書城中諭降。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射城外。王悅其言,為緩攻。相持兩月,卒潰去。燕王即位後,賢寧被執入見。成祖曰:「此作論秀才耶?秀才好人,予一官。」賢寧固辭。錦衣衛指揮紀綱,故劣行被黜生也,素與賢寧善,勸就職。賢寧曰:「君為學校所棄,故應爾。我食廩有年,義不可,且嘗辱王先生之教矣。」綱為言于帝,竟得歸,年九十七卒。

王璡,字器之,日照人。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初為教授,坐事謫遠方。洪武末,以賢能薦,授寧波知府。夜四鼓即秉燭讀書,聲徹署外。間詣學課諸生,諸生率四鼓起,誦習無敢懈。毀境內淫祠,三皇祠亦在毀中,或以為疑。璡曰:「不當祠而祠曰‘淫’,不得祠而祠曰‘瀆’。惟天子得祭三皇,于士庶人無預,毀之何疑。」自奉儉約,一日饌用魚羹,璡謂其妻曰:「若不憶吾啖草根時耶?」命撤而埋之,人號「埋羹太守。」燕師臨江,璡造舟艦謀勤王,為衛卒縛至京。成祖問:「造舟何為?」對曰:「欲泛海趨瓜洲,阻師南渡耳。」帝亦不罪,放還裡,以壽終。

周縉,字伯紳,武昌人。以貢入太學,授永清典史,攝令事。成祖舉兵,守令相率迎降。永清地尤近,縉獨為守禦計。已,度不可為,懷印南奔。道聞母卒,歸終喪。燕兵已迫,糾義旅勤王,聞京師不守,乃走匿。吏部言:「前北平所屬州縣官硃寧等二百九十人,當皇上‘靖難’,俱棄職逃亡。宜置諸法。」詔令入粟贖罪,遣戍興州。有司遂捕縉,械送戍所。居數歲,子代還,年八十而沒。硃寧等皆無考。

牛景先,不知何許人。官御史。金川門開,易服宵遁,卒於杭州僧寺。已而窮治齊、黃黨,籍其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