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太平府: 沖,難。太平思順道治所。新太協左營駐防副將駐。明洪武二年為府,領州十七,縣三。 順治初,因明舊。雍正三年,置上龍、下龍二土司。七年,廢下龍司,置龍州。十年,改思明土府為土思州,並所屬下石西土州來屬。十一年,改思明州為寧明州,置明江,兼管上石土州事,降直隷江州為土州,及所屬羅白縣為土縣,又降思陵、憑祥二直隷為土州,並來屬,省思城土州入崇善縣。光緒十三年,上思州來屬。十八年,升上思州為直隷。宣統二年,憑祥土司改流官,置憑祥。舊隷左江道。光緒十三年,改隷太平思順道。提督駐龍州,督辦邊防。 光緒十二年由柳州移駐。 二十九年,改置督辦邊防大臣。三十一年廢。以太平思順道辦理邊防事務。 自光緒十一年越南淪陷,法人逼處西南一隅,與越南諒山、高平、宣光等省接壤;邊防處處險要。分三路:自鎮南關口及關以內憑祥所轄各關前隘為中路;關以東,自明江寧明州暨下石西、思陵土州,至土思州屬派遷山止,所轄各隘為東路;關以西,自龍州、歸順州即下凍、下雷土州,至鎮邊縣屬各達村岩峒橋頭止,所轄各隘為西路。沿邊千八百九十四里,隘卡百五十有六,有防兵二十五營,分紮沿邊對汛及各砲台。 東北距省治千二百八十里。廣五百七十里,袤六百六里。北極高二十二度二十五分。京師偏西八度五十分。領二,州四,縣一,土州十六,土縣二,土司一。崇善 沖,難。倚。明府治,又思城州地。順治初因之。雍正十一年省思城土州入,以縣丞分駐。北:青連。東:將軍。東南:銀山。西北:翠微、馬鞍山。西南:麗江自上龍流經縣西南,左受邏水,東北流,繞治西、南、東三面,納邏水,舊名歸順河,一曰舊縣江,自安平南流,通利江自養利來注之,又經太平流入縣西北,右受多烈水,注麗江。東北有崩坎汛。有馱盧巡司。 左州 沖。府東北九十五里。南:天燈。東:雲岩。西北:金山。西南:華父山。麗江自崇善緣界,經崇善馱盧司,左受橋龍江,東北入新寧。新大協左營分防汛駐城。驛一:馱林。 養利州 難。府西北百四十里。東:武陽山。南:無懷。西:印山。西北:通利江自龍英緣界,東南流入州,西經響水橋,大嶺墟水東北來,至迎恩橋注之,南入崇善。新太協左營分防汛駐城。永康州難。府東北百八十里。明萬曆二十八年升州,省思同州入,與陀陵縣並屬府。順治初因之。康熙三十八年,陀陵縣併入州。南:鳳凰山。西南:天馬山。西:吞臼、星遊、月獅、連吸諸嶺。西北:淥倥山,淥倥江所出,一曰綠甕江,屈曲東南流,經治西南,淥零水東流注之,東南入羅陽。新太協左營分防汛駐城。 寧明州 沖,難。府西南百二十里。明,思明州。順治初為土州。康熙五十八年改流官。雍正五年罷知州,以思明府同知兼管州事。十一年,以思明四寨、六團改置寧明州。乾隆元年移治思明土府舊城。東北:風門嶺。西北:龍勝山。西南:伏波山。明江自土思州入,西流,經明江西南,交趾河自越南來,左合下石州水注之,西北經治北,曲流三十餘裡,入上龍土司會龍江。馗纛營駐防風門嶺。西南羅隘有汛。 明江 沖,難。府西南百十里。明,思明府又上石西州地。順治初為思明土府同知。雍正十一年改為明江理土督捕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駐思明土府舊城。北:珠峽。西南:伏波。東北:風門嶺。東南:白馬山。明江自土思州入,屈西,逕明江至城東,又西北逕那關山,入上龍。馗纛營分防汛駐城。 龍州 沖,難。府西百八十里。明,龍州,直隷布政司。順治初來屬。雍正三年罷州,析其地為上龍司、下龍司,置土巡檢。七年廢下龍司,移太平府通判駐劄。乾隆五十六年改同知。東:獨山。北:軍山。西南:秀嶺。龍江有南北二源:北源曰平定溪,自越南流入西北水口關,東南流,經上下凍土州,至治西南,會南源;南源曰豈宜溪,自越南流經西南平南關,界憑祥北境,屈東北至治西南,與北源合,東流曰龍江,入上龍。光緒十三年,提督來駐。二十九年,督辦邊防大臣駐。尋廢,提督移駐南寧。有提標中營、龍州城守營駐防。西北:水口關、鬥奧隘有汛。龍州關。商埠,光緒十三年法越商務條約開。有東西關砲台。有鐵路。 憑祥 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明成化十八年升州,直隷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宣統二年改流官,置撫民同知,並明江同知兼攝之。舊上石土州入焉,併兼轄承審下石土州,仍舊治。東:白石山。南:叫穀山、馬鞍山。龍江南源界北境,憑祥水自治南合澗水北流注之,東南入龍州。西南:鎮南關,一曰界首關,越南入境第一門戶也。有左右輔山砲台。東受降城、北平南關、南由隘南關、西南咘沙卡有汛。 太平土州 府西北百十里。東:九峰山。東南:龍蟠山。西北:邏水自安平入,右受五橋水,東南入崇善。多烈水亦自安平入,東南流入上龍。 安平土州 府西北百三十七里。南:會仙岩,西南:星山。邏水自下雷入,東南經州署北,左界崇善、思城境,入太平。多烈水自越南流入,經岩崑山南麓,又東南亦入太平。五橋水出州西北要村隘,東南流,經五橋,至太平土州,注邏水。 萬承土州 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東北:金童山。西北:蓮花山。西南:雲門、紫洞。綠降水一曰玉帶水,出州西南玉屏山,經州署南,東北入隆安,注右江。 茗盈土州 府西北百七十里。南:岜懷山。東北:觀音岩,澗水出焉,西來一澗水,至州署南合流,曰茗盈水,西南經養利入龍英,注通利江。 全茗土州 府西北百六十里。北:州望山。西北:猛山。通利江自龍英東南流,至仙橋入境,又東南經州署西,合布顯水,屈西南,復入龍英。 龍英土州 府西北二百里。北:筆架山。西南:通山。通利江自都康東流入州,西北,左受寧墟水,東南流,屈西南,經全茗境,復折入州,州署前諸水合穠茗水東流注之,又東南,納茗盈水,入養利。 結倫土州 府西北二百三十里。東:高峙山。東北:陽果嶺。西北:鬥牟山。咘吝水出山澗中,流繞州前,南有咘畢水自都結來,堰水上流也。 結安土州 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馬鞍山。南:窟井山。北:飛鼠山。西南有堰水,即澗水也,出都結山澗中,流入境,伏而復出,土人堰水灌田,曰堰水。 鎮遠土州 府西北三百十里。南:筆架山。西:天馬山。北:揚山。西北:布腰岩。磨水出東南,入結安。 都結土州 府東北三百六十里。北:青雲山。南:觀音山。西:陽果嶺,沛水出焉,曲折東北流,受二小水,東南經州署北曰綠水江,東入隆安。咘畢水一曰澗水,西南流;經結倫,至結安南為堰水。 思陵土州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思陵州,直隷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東:天馬山。東北:東陵山。南:角硬山,角硬水所出,東流,右受板邦隘、叫荒隘二水,又東北,折西,經東陵山南麓,又西南,經州署南,入越南。 土江州 府南二十五里。明,江州,直隷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南:波岩山。州東:掛榜山。東南:榕樹嶺。麗江自上龍流經州西北,左界崇善境,東北流,屈東南,入左州、新寧界。 土思州 府南百二里。明,思明府,直隷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府來屬。雍正十年改土州,更名,移治伯江哨。西:飛仙岩,西南:摩天嶺。東南:派遷山。明江自遷隆峒入,經州署北,又西入寧明。東有海淵墟汛。驛一:明江。 下石西土州 府西南百六十里,明屬思明府。順治初來屬,歸寧明州兼轄。宣統二年,改歸憑祥。西北:白樂山。西:獨山。東有一水流合交趾河,東北註明江。 上下凍土州 府西二百二十里。南:湖山。北:岜梱山。西南:八峰山。龍江北源自越南入龍州西北轄境,東南流,經州署北,咘局隘水合咅花隘水,東流至州南注之,東入龍州。有龍州營分防汛。 羅白土縣 府東南五十里。明屬江州。順治初來屬。東南:龍洞山。西南:羅高山。北:獨龍山。隴水出,西北入江州。 羅陽土縣 府東北二百里。東:青龍山。西北:白虎山,一曰白麵山。綠甕水自永康流經縣署西南,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