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391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391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391頁

朗讀:

順治初,定製,諸國朝貢,賫表及方物,限船三艘,艘百人,貢役二十人。十三年,俄國察罕汗遣使入貢,以不諳朝儀,卻其貢,遣之歸。明年復表貢,途經三載,表文仍不合體制。世祖以外邦從化,宜予涵容,量加恩賞,諭令毋入覲。

康熙三十二年,俄復遣使義茲柏阿朗迭義迭來朝,帝始召見,賜坐賜食。五十九年,葡萄牙使臣斐拉理入覲,帝禦九經三事殿。使者入殿左門,升左陛,進表禦座則膝行。帝受表,使者興,出,凡出入皆三跪九叩。賜坐賜茶,謝恩如儀。


  

初,琉球、安南、暹羅諸使來,議政大臣鹹會集,賜坐及茶。乾隆初元,諭停止。時屬國陪臣增擴,敕所司給皇清職貢圖,以詔方來。四十七年正月,紫光閣錫燕,朝鮮、琉球、南掌陪臣與焉。燕罷,賜珍物。五十年,舉千叟宴,特命朝鮮賀正陪臣齒逾六十者充正、副使,預宴賦詩。越五年,安南國王阮光平來京祝壽,定行禮班序,列親王、郡王間,其陪臣仍附班末。五十八年,英吉利入貢,使臣瑪戛爾等覲見,自陳不習拜跪,及至禦前,而跽伏自若。

嘉慶初元,再舉千叟宴,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額爾德尼王吉爾巴納足塔畢噶爾瑪薩九叩,「跪奉大皇帝前:竊小臣聞湖南教匪滋事,致天威震怒,遣兵剿除。今已平定,聞之忻慰。小臣受恩深重,虔修土產微物,表文,叩賀天喜。小臣屬蒙天恩,視如子民,唯有一心歸順,和睦鄰封。小臣陽布離京遠,年尚幼,伏墾當作奴輩,曲施教導,霑恩不淺」雲雲。其貢物計十二事,語質意恭如此。

二十一年,英復遣使來貢,執事者告以須行拜跪禮,司當冬等遂稱疾不入覲,帝怒,諭遣歸國,罷筵宴賜物。嗣是英使不復來庭。

道光九年,回疆敉定,上太後徽號,緬甸國王遣使進金葉表,創舉也。

故事,琉球間歲一貢,至十九年,詔改四年為期。時國王尚育咨達閩撫吳文鎔,謂琉球瀕海,地患多風,朝貢以時,風雨和順,歲則大熟。貢舶出入閩疆,歲頒時憲書,獲以因時趨事。地不產藥,賴舶載回應用。至航海針法,非隨時練習不為功。若改四年,則恐豐歉不齊,人時莫授,藥品既缺,針盤益疏,請複舊制便。報可。並令陪臣子弟得隨貢使入監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廓爾喀入貢,賞正使噶箕二品服,副使四品服,其將事時,服色即各從其品,亦前此所未有者。

凡貢期,朝鮮歲至,琉球間歲一至,安南六歲再至,暹羅三歲,荷蘭、蘇祿五歲,南掌十歲,均各一至,餘道遠貢無常期。凡貢物,各將其土實,非土產者勿進。朝鮮、安南、琉球、緬甸、蘇祿、南掌皆有常物,餘唯其所獻。

敕封籓服禮清自太宗征服朝鮮,鑱石三田渡。厥後安南、琉球諸國,先後請封,皆遣使往。其他迴首內鄉者,航海匪夐,梯山忘阻,則璽書褒獎,授來使賫還而已。

崇德間,定製,凡外邦效順,俱頒冊錫爵。進奏書牘,署大清紀年。若朝貢諸國無子嗣位,則遣陪臣請朝命,禮部奏遣正、副使各一人持節往封,特賜一品麒麟服以重其行。行日,工部給旗仗,兵部給乘傳。封使詣禮部,儀制司官一人奉節,一人奉詔敕,授本部長官,以授正、副使,跪受。興,出易征衣乘傳往。將入境,其國邊吏備館傳夫馬。緣途所經,有司跪接。

及國,嗣封王遣陪臣郊迎,三跪九叩,勞使者一跪三叩。延入館,陳詔節龍亭內,行禮如儀。謁使者三叩,不答。諏日,王率陪臣詣館,禮畢,王先歸。龍亭舁行,仗樂前導,封使後隨。入門陳正中,使者及階下馬,正使奉節,副使奉詔敕,入殿陳案上,退立東旁。王率眾官北面立,三跪九叩,興,詣封位前跪。副使奉詔書付宣讀官,宣訖,王行禮如初,出俟門外。使者出,跪送。有間,適館勞之。使者還朝,乃修表文,具方物,遣陪臣詣闕謝恩。

如諭祭兼冊封,先於其祖廟將事,諭祭文陳案上,使者左右立。世子跪叩如前,退立神位左,乃宣讀,眾俯伏。宣畢,興。送燎行禮,使者退。次行冊封禮,儀與前同。

至以詔敕授使賫還,則禮部設案午門,位正中,尚書立案左。儀制司官從館卿率來使入,授詔敕,序班引詣案前跪,授受如制。退詣丹墀西,三跪九叩,禮成,歸授國王。謝恩同。


  
外國公使覲見禮康熙初,外洋始入貢,中朝款接,稍異籓服。南懷仁官欽天監,贈工部侍郎,凡內廷召見,並許侍立,不行拜跪禮。雍正間,羅馬教皇遣使來京,世宗許行西禮,且與握手。乾隆季葉,英使馬格里入覲,禮臣與議儀式,彼以覲見英王為言,特旨允用西禮。筵宴日,且親賜卮酒。商約既締,將命頻繁。鹹、同間,外國使臣嘗求入覲,時以禮制乖異,力拒之。同治時,英、法使臣固請再四,我猶繩以華制,莫之應。彼且曰,宜亟修好,阻其入覲,是靳以客禮也。

十二年,穆宗親政,泰西使臣環請瞻覲,呈國書,先自言用西禮,折腰者三,廷臣力言其不便。直隷總督李鴻章建議,略言:「先朝召見西使時,各國未立和約,各使未駐京師,國勢雖強,不逮今日,猶得律以升殿受表常儀。然嘉慶中,英使來朝,已不行三跪九叩禮。厥後成約,儼然均敵,未便以屬禮相繩。拒而不見,似於情未洽。糾以跪拜,又似所見不廣。第取其敬有餘,當恕其禮不足。惟宜議立規條,俾相遵守。各使之來,許一見,毋再見,許一時同見,毋單班求見,當可杜其覬覦。且禮與時變通,我朝待屬國有定製,待與國無定禮。近今商約,實數千年變局,國家無此禮例,往聖亦未豫定禮經,是在酌時勢權宜以樹之準。」時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以拜跪儀節往複申辨,而各使堅執如初。勢難終拂其意,乃為奏請,明諭允行。

其年夏,日本使臣副島種臣、俄使臣倭良嘎哩、美使臣鏤斐迪、英使臣威妥瑪、法使臣熱福理、和蘭使臣費果蓀瞻覲紫光閣,呈國書,依商訂例行事。接見時,帝坐立唯意,賜茗酒,恩自上出。使臣訊安否,謹致賀辭。未垂問,毋先言事。西例臣見君鞠躬三,今改五鞠躬。使臣初至始覲見,餘則否。嗣後親奉國書者仿此。其禮式先期繪圖試習,覲見某處所,某月日時,並候旨行。其大略也。

光緒十六年,駐英使臣薛福成奏陳:「各使覲見,須定明例。凡使臣初至一國,其君莫不延見慰勞,使臣謁畢,鞠躬退,語不及公。此通例也。頃聞駐京公使,以未蒙晝接,不無私議。昔年英使威妥瑪藉詞不令入覲,致煙台條款多要挾,靳虛文而受實損,非計之得。今宜循同治十二年成案,援據以行。若論禮節,可於召見先敕下所司,中禮西禮,假以便宜。如是,彼雖行西禮,仍於體制無損。」雲雲。自是遂為定例。

二十七年,聯軍平拳匪,各國挾求更改禮節。謂各使臣會同覲見,必在太和殿。一國使臣單行覲見者,必在乾清宮。呈遞國書,必遣乘輿往迓,至宮殿前降輿,禮成送歸。賫奏國書,必自中門入,帝必躬親接受。設宴乾清宮,帝必躬親入座。嗣復允會同覲見改在乾清宮,而轎用黃色。於是慶親王奕劻等以天澤堂廉之辨,不能每事曲從。遂與各使磋商,歷時數月,始將乘坐黃轎、太和殿覲見暨宮殿階前降輿三事酌議改易,而爭議始息。

各國親王覲見儀,始光緒二十四年。德國親王亨利入覲,帝幸頤和園,禦仁壽殿,亨利公服入,遞國書,帝慰勞之。既,亨利慾覲皇太後,帝奉懿旨代見。是日巳刻,禦玉瀾堂,亨利偕德使海靖等入,外部司官引殿東便門外入布幄少憩。駕至,扈從如儀,鳴鞭三,升座。慶親王等侍左右,外部長官率亨利等自中門入,北鄉一鞠躬,行數武又一鞠躬,至龍柱前又一鞠躬。然後奉國書進,慶親王降左階接受,陳玉案,亨利等又一鞠躬,帝頷首答之,操國語慰勞。慶親王跪案左聆玉音,降階,操漢語傳宣。德繙譯官譯畢,亨利等又一鞠躬,帝仍頷首答之。亨利等退數武又一鞠躬,退至堂左,又一鞠躬。禮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