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176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176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176頁

朗讀: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他們頭上都長着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髮,臉部和軀體則汗毛稀少;他們頰骨高凸,幼兒脊骨基部還出現蒙古種人斑點。不過,在不同部落中,存在着相當大的變化;最早的各種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後來的美洲印第安人,與蒙古種人的差別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在我們今日所認識的蒙古種人充分進化之前,便已離開亞洲。這些移民到美洲後,立即向四方分散,並以近親繁殖的小群體在各種地帶定居下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存在種種獨特生理類型的原因。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操語言上的差別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別要大得多。的確,要概括他們的語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實際上,每一種語音和語法結構都可以被找到。這種語言上的多樣性和生理上的多樣性一樣,是由於印第安人在很長時期內小群小群地遷徙到南北美洲,到達後繼續四處漫遊、不斷分散,才發展起來的。方言的變化很快變得很突出,發展成為各別的語言。


  

彼此密切聯繫的語言可發現于美洲廣為分隔的各地區,它反映了諸部落四下遷移的程度。最後結果是,現已有2000種獨特的印第安語被分類。這說明,印第安人語言方面的變化几乎不亞於整個東半球;在東半球,據今所知,公元1500年時存有語言3000種。印第安諸語言無論就其詞彙量或其他任何方面而言,均不原始。

莎士比亞使用了約24000個詞,欽譯《聖經》使用了約7000個詞,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語使用了27000個詞;火地島的雅甘人員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遲緩的民族之一,卻也擁有至少30000個詞的詞彙量。文化人類學者已在美洲大陸劃分出大約22個文化區——大平原區、東部林地、西北海岸區,等等。還有一種基于食物獲取方式的分類法較為簡單,它將美洲大陸的文化分為三大類:漁獵採集文化、中間農業文化和高級農業文化。這種分類法不僅較簡單,而且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也頗有意義;它有助于解釋何以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入侵的反應十分多樣。

高級農業文化位於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區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中間農業文化通常在鄰近地區,而食物採集文化則在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文化的這一地理分佈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實:南北美洲與非洲相反,其最先進的地區不是位於距歐亞大陸最近的地方。原因在於,西伯利亞東北部並未如同對非洲人作出了大量貢獻的中東和地中海流域那樣乃一大文明中心。而且,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極區的氣候條件也明顯地無助于象蘇丹草原區所具有的那種迅速的文化發展。因此,在南北美洲,進步的速度不是取決於某地區與歐亞大陸的接近度,而是取決於它是否適合農業的發明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美洲的農業首先是在與歐亞大陸的農業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驚人相似的一些地區,即無需為準備農田而大面積地清除森林、有足夠降雨量供農作物生長的高原區,發展起來的。

大約公元前700O年,玉米開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谷地得到培植。以後數千年中,兩種主要的玉米品種通過雜交發展起來一種適應于半乾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種適應于潮濕的熱帶沿海地區。同時,其他植物如不同種類的兩種南瓜、葫蘆、寬葉菜豆、辣椒、莧和鰐梨等,也得到了培育。農業從中美洲的這一最初的發源地向北面和南面傳播。

約公元前3000年時,玉米傳到美洲西南部,不過,直到公元750年才發生很大影響,因為在這以前,玉米尚處于原始狀態,食物採集的生產率較高。同樣,在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直到公元800年才開始主要以農業為生;800年前後,他們發展起基于若干種玉米、蠶豆和南瓜的田間種植。在這期間,農業已從中美洲向南傳播,于公元前75O年前後傳到秘魯。但是,秘魯還存在着很古時代的、非中美洲的玉米和蠶豆品種,這表明不僅墨西哥高原,而且安第斯高原可能也有過原始的植物馴化地。


  
總的說來,印第安人馴化的植物有100多種,也就是說同整個歐亞大陸馴化的一樣多——這確是個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國農產品的50%以上皆從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中得來。在人們作出種種發現、令人信服地證實東、西兩半球的農業各有獨立的起源之前,美洲的植物沒有一種曾在東半球得到栽培。

印第安人發明農業的地區,也是他們最先進一步發展農業並逐漸創立起「高級農業文化」的地區。這轉而又深深地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一般說來,其結果和在歐亞大陸一樣,使定居人口大大增加,併產生了與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無直接聯繫的複雜的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也正是在這些高級農業文化中,有可能發展起在某些方面可與西非相媲美的龐大帝國和複雜文明。

不幸的是,這些土生土長的美洲文明突然為西班牙人所制服,從而,除了所馴化的寶貴植物外,未留下什麼東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