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頁
義和團因得到官方的默許開始襲擊外國人,到
1900年時,華北的許多中國基督教徒和外國人被殺。當歐洲海軍分遣隊開始在天津登陸時,義和團便向所有的外國人宣戰,並且包圍了北京的外國公使館。但幾個月內,八國聯軍救出了公使館人員,帝國朝廷逃離首都。中國再次被迫接受喪權辱國的和約,其條款包括進一步承認商業特許權和賠款
33,
300萬美元。
「百日維新」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清楚地表明,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來使中國現代化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是從下面進行革命;
1911年爆發了這一革命,它最終推翻了滿清王朝,以共和政體來取代。
革命派的領導人和思想家是孫中山博士
1866-1925年。同前著名的維新派領導人相比,孫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他並不是上流社會的文人,事實上,他所受到的西方教育並不少於他所受到的中國教育,因此,他在傳統經典著作方面的知識很不牢固。孫中山出身于廣東三角洲;這裡受外國影響的時間長於中國其他任何地區。
他
13歲時來到在檀香山的哥哥那裡,住了五年,並在一所英國教會寄宿學校唸完了中學。然後,他進了香港女王書院,畢業後又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
1892年獲得醫學學位。因此,孫中山受到的是良好的、科學的教育,他完全可以憑着這一點獲得財富和地位;但他卻同窮人在一起,總是為窮人的福利牽腸掛肚。「我是一個苦力,一個苦力的兒子」,有一次他這樣宣稱。
「我出身貧窮,現在仍是個窮人。我始終同情那些為生計而掙扎的民眾。」
孫中山懷着這種感情,不久便離開了自己的職業。
1895年中國慘敗於日本這一點使他確信,這個國家的政府已腐敗透頂,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因此,他開始了一個革命者的生涯,首先去日本,然後去美國,後來又去了倫敦。在倫敦的街上他遭綁架,被送往中國公使館;在那裡關了
12天。
不過,他與詹姆斯·康德黎取得了聯繫;後者過去在香港西醫書院曾是他的老師,現在住在倫敦中國公使館附近。康德黎立刻告訴英國當局。使他獲釋。這無疑是救了孫中山的命,因為中國公使館官員打算把他偷偷送回中國;而在中國他肯定是要被處決的。
獲釋後,孫中山前往歐洲大陸,花了幾年時間研究社會和政治制度。正是在這個時候,孫中山在思想上明顯地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過去一直是一位革命者,希望推翻滿清王朝。但以往他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一向侷限在培養有能力的人員和實行技術改進方面。
這時他決定,革命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
1905年,在東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孫中山組織了同盟會。同盟會的綱領提倡通過「國民」選舉,建立共和政府,同時還提倡將土地分給農民。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從未有人將土地分配問題作為自強或改革的一個合理的組成部分提出來。
原因在於,沒有人曾認真地考慮過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方面進行一場根本革命。孫之前,沒有人提出過農民大眾可以轉變成有文化、有財產、政治上積極的公民這樣的見解。
孫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國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國內,只有少數學生和商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響,而廣大民眾仍無知、冷漠。當
1911年革命到來時,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些省份的地主紳士和商業界的事;這些地主紳士和商業界人士反對滿清政權為將鐵路建築收歸國有而作的為時已晚的努力。這些地方領導人煽動罷工和暴亂,他們表面上以國有化將導致外國控製為理由,而實際上是害怕國有化將排除他們獲利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革命者利用了這種不滿,並在學生和士兵中做了有效的工作。在廣東,小規模的革命黨人起義雖遭鎮壓,可是在漢口,
1911年
10月
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製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儘管缺乏配合,革命運動仍迅速傳遍全國。這時在美國的孫中山立刻回國,並于
1911年
12月
30日被臨時革命議會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顯然,這一推翻滿族統治的運動所體現的遠不僅僅是孫中山所提供的革命領導。因此,即使孫中山是名義上的領導人,但卻未能控制全國。實際權力在一位能幹的、野心勃勃的帝國官員袁世凱
1859-1916年手中,他統率着中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孫中山不願意冒必將招致外國干涉的內戰的危險,于
1912年
2月將總統的位子讓給了袁世凱;後者則同意與國會和責任內閣一道工作。
然而,這一安排並沒有真正解決根本問題,即以什麼樣的政體取代被推翻的滿族政權的問題。袁世凱十分讚賞西方的軍事技術和管理方法,但不讚成西方的政治制度,包括由人民代表監督行政部門這種制度;他認為,這與中國的傳統相反,無疑也與他的個人野心相悖。
這件事立刻引起爭端。孫中山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國民黨。袁世凱為將他的追隨者組織起來而成立了進步黨。
1913年
4月選舉國會時,國民黨獲得了大多數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