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隋書 - 156 / 330
歷史類 / 魏徵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隋書

第156頁 / 共330頁。

澧陽平陳,置縣,大業初置郡。有藥山。有油水。石門舊置天門郡。平陳,郡廢。孱陵舊曰作唐,置南平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安鄉舊置義陽郡。平陳,郡廢。有皇山。崇義後周置衡州。開皇中置縣,名焉。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業初州廢。有澧水。慈利開皇中置,曰零陵,十八年改名焉。有始零山。

巴陵郡梁置巴州。平陳,改曰岳州,大業初改曰羅州。統縣五,戶六千九百三十四。


  

巴陵舊置巴陵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復置郡。華容舊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尋廢。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沅江梁置,曰藥山,仍為郡。平陳,郡廢,縣改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湘陰梁置岳陽郡及羅州,陳廢州。平陳,廢郡及湘陰入岳陽縣,置玉州。尋改岳陽為湘陰,廢玉山縣入焉。十二年廢玉州。羅開皇九年廢吳昌、湘濱二縣入。有氵貿水、汩水。

長沙郡舊置湘州,平陳置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四,戶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五。

長沙舊曰臨湘,置長沙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有銅山、錫山。衡山舊置衡陽郡。平陳,郡廢,並衡山、湘鄉、湘西三縣入焉。益陽平陳,並新康縣入焉。有浮梁山。邵陽舊置邵陵郡。平陳,郡廢,並扶夷、都梁二縣入焉。

衡山郡平陳,置衡州。統縣四,戶五千六十八。

衡陽舊置湘東郡。平陳,郡廢,並省臨烝、新城、重安三縣入焉。有衡山、武水、連水。洡陰舊曰洡陽。平陳,改名焉。有肥水、酃水。湘潭平陳,廢茶陵、攸水、陰山、建寧四縣入焉。有武陽山。有歷水。新寧有宜溪水、舂江。

桂陽郡平陳,置郴州。統縣三,戶四千六百六十六。

郴舊置桂陽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復置。有萬歲山。有溱水。臨武有華陰山。盧陽陳置盧陽郡。平陳,郡廢。有淥水。

零陵郡平陳初,置永州總管府,尋廢府。統縣五,戶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舊曰泉陵,置零陵郡。平陳,郡廢,又廢應陽、永昌、祁陽三縣入焉。大業初復置郡。湘源平陳,廢洮陽、灌陽、零陵三縣置縣。有黃華山。有觀水、湘水、洮水。永陽舊曰營陽,梁置永陽郡。平陳,郡廢,並營浦、謝沐二縣入焉。營道平陳,並冷道、舂陵二縣入。有九疑山、營山。馮乘有馮水。

熙平郡平陳,置連州。統縣九,戶一萬二百六十五。


  
桂陽梁置陽山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置熙平郡。有貞女山、方山。有盧水、

洭水。陽山有斟水。連山梁置,曰廣德,隋改曰廣澤,仁壽元年改名焉。有黃連山。宣樂梁置,曰梁樂,並置梁樂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為宣樂。游安 熙平舊置齊樂郡,平陳,郡廢。武化梁置。桂嶺舊曰興安,開皇十八年改名焉。開建梁置南靜郡,平陳,郡廢。

《尚書》:「荊及衡陽惟荊州。」上當天文,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首,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其風俗物產,頗同揚州。其人率多勁悍決烈,蓋亦天性然也。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清江、襄陽、舂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諸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其僻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諸蠻本其所出,承盤瓠之後,故服章多以班布為飾。其相呼以蠻,則為深忌。自晉氏南遷之後,南郡、襄陽,皆為重鎮,四方湊會,故益多衣冠之緒,稍尚禮義經籍焉。九江襟帶所在,江夏、竟陵、安陸,各置名州,為籓鎮重寄,人物乃與諸郡不同。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甚。二郡又有牽鈎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鈎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謡,振驚遠近,俗雲以此厭勝,用致豐穰。其事亦傳於他郡。梁簡文之臨雍部,發教禁之,由是頗息,其死喪之紀,雖無被發袒踴,亦知號叫哭泣。始死,即出屍于中庭,不留室內。斂畢,送到山中,以十三年為限。先擇吉日,改入小棺,謂之拾骨。拾骨必須女婿,蠻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棄小取大。當葬之夕,女婿或三數十人,集會于宗長之宅,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各執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其行伍前卻,皆有節奏,歌吟叫呼,亦有章典。傳雲盤瓠初死,置之於樹,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為風俗。隱諱其事,謂之刺北斗。既葬設祭,則親疏咸哭,哭畢,家人既至,但歡飲而歸,無復祭哭也。其左人則又不同,無衰服,不復魄。始死,置屍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屍而歌,以箭扣弓為節。其歌詞說平生樂事,以到終卒,大抵亦猶今之輓歌。歌數十闋,乃衣衾棺斂,送往山林,別為廬舍,安置棺柩。亦有于村側瘞之,待二三十喪,總葬石窟。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褌衫,更無巾褲;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屩。婚嫁用鐵鈷莽為聘財。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其喪葬之節,頗同於諸左雲。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 ,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為人也,溫柔惇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為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與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