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133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宋詞鑑賞

第133頁 / 共521頁。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身邊,隔着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蘇東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於心,托于夢的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採桑子  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擾。

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採桑子》是蘇軾的即興之作,雖不盡完美,卻顯示了他的素養與才華。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東坡調任密州知州,途經潤州即現江蘇鎮江市,與孫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樓集會。席間有色藝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圍是晚霞夕照中愈顯奇麗的美景,於是孫巨源請東坡臨景填詞。東坡應約寫下了這首《採桑子》,另作了一首名為《潤州甘露寺彈箏》的詩。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首句「魯鈍仍多病」的句型和後三字,連用三個「多」字言情發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多景樓」的「多」字與上句中的三個「多」字相映成趣,直接點出當下環境。多景樓北固山後峰、甘露寺,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這樣的樓上賞景又怎能不觸景生情呢?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于此,元朝宋武帝蕭劉裕曾此討伐桓玄,東晉謝安、梁武帝衍也曾此流連,面對這樣的古蹟,蘇軾思古想今,感慨萬千,滿懷愁緒,湧上心頭,噴吐于筆端,即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練而又傳神。


  

東坡貴可以那樣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樓中」,為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溢。

「尊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于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

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藴盎然,如神來之筆。

「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撚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撚」,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裡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

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