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1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1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18頁

朗讀:

(1)或:有人,有的人。(2)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之分。(3)積仁潔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4)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七十,是舉整數而言。(5)空:空乏、窮困。(6)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釀酒剩的陳渣。糠,糧食之皮。不厭:吃不飽。厭,寫作「饜」。飽。(7)卒蚤夭:終於早死。蚤,通「早」。夭,過早地死。相傳顏淵二十九歲白髮,三十二歲死去。(8)肝人之肉:挖人肝臟當動物的肉吃。按「盜跖」云云,均系當時對這位奴隸起義領袖的誣稱。(9)暴戾(li,力):粗暴乖張,殘酷兇惡。恣(zi,字)睢(su□,隨):任意胡為。十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看清楚。彰、明、較、著,都是明顯、顯著的意思。(11)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致災禍的措詞。(12)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不敢輕舉妄動。(13)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1)。」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2),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3)。」舉世混濁,清士乃見(4)。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5)?


  
(1)這二句的意思是說,主張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語見《論語·衛靈公》。為,與。(2)語見《論語·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3)語見《論語·子罕》,原文「凋」,作「彫」。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4)見:同「現」。顯露。(5)這兩句歷來解釋不一。《索隱》認為伯夷讓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餓死之輕若此;又一說是操行不軌,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發憤而遇災禍,是其輕若此。《正義》認為重為盜跖等,輕謂夷、齊、由、光等。顧炎武則認為其重若彼,謂俗人之重富貴;其輕若此,謂清士之輕富貴。而顧氏更貼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賈子曰:「貪夫徇財(2),烈士徇名(3),誇者死權(4),眾庶馮生(5)。」「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6)。」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7)。巖穴之士(8),趣捨有時若此(9),類名堙滅而不稱十,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雲之士(12),惡能施於後世哉(13)?

(1)語見《論語·衛靈公》。疾,痛恨。稱,稱頌,讚許。(2)徇財:為了達到獲得財物的目的而犧牲性命。徇,通「殉」。為某種目的而死。(3)烈士:有志於功業的人。(4)誇者:矜誇的人。死權:為權勢而死。(5)眾庶:泛指百姓。馮(ping,平):通「憑」,依靠,依據。(6)「同明相照」五句,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說的是同類事物互相感應。作,起,出現,著述。睹,顯露,昭著。(7)附驥尾:蒼蠅附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隨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而成名。驥,千里馬。(8)巖穴之士:在山野隱居的人。(9)趣:趨向,向前,取。捨:隱退。十堙滅:埋沒。(11)砥:磨刀石。引申為磨勵,鍛煉。(12)青雲之士:德隆望尊、地位顯赫的人。(13)惡:怎,怎麼,哪。施(y□,衣):延續、留傳。


回目錄

 

《史記》譯注


管晏列傳第二

王學孟 譯注

【說明】這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採取了讚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借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於律己,三世顯名於諸侯。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為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並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為國相,卻以石父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伕,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為大夫。司馬遷極力讚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歎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贊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
作者善於用特定人物的動作、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石父雖賢,不幸而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驂把他贖出,載回家去,只因「弗謝,入閨,久之,」就被石父深責並要求絕交。行文到此,作者寫道,「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晏子於是延人為上客。」首句寫出晏子心靈深處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於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補寫了由震撼而引發出的嚴肅、敬畏、謙虛、惶惑的表情;晏子的問話又以謙慮的口吻寫出他由解驂贖人的壯舉而引發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轉變也正是心理轉變的結果。廖廖三十餘字,把晏子由求賢到禮賢的整個過程和心靈深處的變化層次、一個完整的心態,形神畢肖地表現出來。


  
通過典型細節,以借賓形主的手法刻畫人物。作者抓住車伕妻子從門間窺視的細節,來揭示一個女子的內心隱秘。從瞬間的窺視到提出離婚,御妻的神色、姿態、心理已然活現,不僅閃躍著個性的光芒,也表現了她的心計、意念和獨特的看人標準。然而寫石父、寫御妻、寫御者,又是為了寫晏子。這種借賓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由於管、晏的事跡已見於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故本傳只「論其軼事」。此《史記》一書之互見法又一顯例也。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於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執政,桓公憑藉著管仲而稱霸,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後,憑藉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