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7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7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76頁

朗讀: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傑,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子,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餘萬。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從此楊家於郭家結了仇。
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傑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後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裡。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佈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郭解門客稱讚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從此以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至於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裡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原文】【註解】

韓子曰(1):「儒以文亂法(2),而俠以武犯禁(3)。」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4)。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5),輔翼其世主(6),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7),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8),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9),褐衣疏食不厭十。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蓋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緩急(17),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18),伊尹負於鼎俎(19),傅說匿於傅險(20),呂尚困於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飯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陳、蔡(25)。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26),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28)。」故伯夷丑周(29),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30);跖、暴戾(31),其徒誦義無窮(32)。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33),非虛言也。

(1)韓子:即韓非。所引文字見《韓非子·五蠹》。(2)儒:儒家學派。此指儒生。文:指儒家經典,如《詩》《書》之類。亂法:破壞法度。(3)俠:遊俠者。武:勇武的行為。禁:禁令。(4)二者:指儒、俠。譏:非難。學士:指儒生。稱:被人稱揚。(5)術:方法。此處實指權術。(6)輔翼:輔助。世主:當代的天子。(7)季次:即公皙哀,孔子的學生。原憲:即子思,孔子的學生。閭巷人:即平民百姓。(8)懷:懷抱。獨行:特異之行,不同凡俗的操節。(9)空室:室內空空,極言貧窮。蓬戶:蓬蒿所編成的門,極言家貧。按《莊子·讓王》記原憲之貧窮曰:「原憲居魯,環堵之宮,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絃歌。」十褐衣:粗布上衣。疏食:粗糙低劣的飯食。厭:通「饜」,足。(11)志:懷念。(12)軌:車軌。「不軌」猶言「不合」。正義:指當時的道德準則和法律。(13)果:堅定而不動搖。(14)矜:自我誇耀。(15)伐:誇耀。(16)多:稱讚。(17)緩急:複詞偏義,急迫。(18)窘:困迫。井廩:水井和倉廩。按《孟子·萬章》及本書卷《五章本紀》皆言舜未稱帝時,多次遭其父與弟的迫害,舜修倉廩,其父瞽瞍撤梯燒倉,欲將他燒死。後又讓舜淘井,舜入井其父與弟象把井填死,欲活埋舜。但舜大難不死,皆逃脫。(19)伊尹:商湯賢臣。負:背。鼎:古炊具,如今之飯鍋。俎(z□,祖):切肉的案板。按《孟子·萬章》與本書卷三《殷本紀》說:伊尹曾尋機當了商湯的廚師,以烹調之理暗示為政之理,深得湯的賞識,被重用,建立大功。(20)傅險:又作「傅巖」,地名。據卷三《殷本紀》記載,傅說本為在傅巖服苦役的犯人,後被武丁發現,委以重任,使商代大治。參見《呂氏春秋·求人》(21)棘津:古代河水名。據《正義》引《尉繚子》說,姜尚年七十還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販賣飲食的小販。其人其事詳見卷三十《齊太公世家》。(22)夷吾:即管仲。桎(zhi,至)梏(gu,固):古代刑具,即腳鐐與手銬。卷六十二《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原為公子糾之臣,公子糾在與公子小白(桓公)爭君位的鬥爭中失敗,逃往魯國,桓公讓魯殺公子糾,將管仲縛押至齊。「桎梏」雲青,當指此事。(23)百里:即百里奚。飯牛:餵牛。按《孟子·萬章》、《管子·小問》、《鹽鐵論》等書皆言百里奚早年曾自賣為奴,替人餵牛,尋找機會,取得秦穆公的信任。(24)仲尼:即孔子。據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雲,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到陳國,路過衛國的匡地時,匡人見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陽虎,便將他圍困起來,幾乎把他害死。畏:在這裡有拘囚的意思。按《荀子·賦篇》有「孔子拘匡」之句(25)菜色:指飢餓的容顏。陳:陳國。蔡:蔡國。按據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路過陳、蔡兩國,途中無糧可吃,被餓得面黃肌瘦。(26)猶然:尚且。菑:同「災」。(27)鄙人:指普通的平民百姓。鄙:淺陋。(28)饗:享受。(29)伯夷:殷末名士。據卷六十一《伯夷列傳》記載,他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故反對周伐紂,隱居在首陽山。周建立後,認為吃周的糧食是可恥的,故餓死於首陽山。丑:認為可恥。(30)文、武:指周文王與周武王。不以:不因為。貶王:損害王者的聲譽。(31)暴戾:凶暴殘忍。(32)誦義:稱讚道義。(33)竊鉤者:竊取衣帶鉤的人。此指小偷。按以下三句出自《莊子·胠篋》篇。竊國者:指最高統治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