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頁
察哈爾八旗: 東南距京師四百三十里。當直隷宣化、山西大同邊外。 明插漢,本元裔小王子後。嘉靖間,布希駐牧察哈爾之地,因以名部。天聰六年,征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爾額哲來降,即其部編旗,駐義州。康熙十四年,其子布爾呢兄弟叛,討誅之,遷部眾駐牧宣化、大同邊外。又以來降之喀爾喀、厄魯特編為佐領隷焉。乾隆二十六年,設都統,駐張家口。其地東界克什克騰,西界歸化城土默特,南界直隷獨石、張家二口及山西大同、朔平,北界蘇尼特及四子部落。袤延千里。北極高四十二度二十分。京師偏西十分。鑲黃旗察哈爾 駐蘇明峰,在張家口北三百四十里。東南距京師七百五十里。明,萬全右衛邊外。漢,上穀郡。牧地當張家口之北。東界正白旗察哈爾,西界正黃旗察哈爾,南界鑲黃旗牧廠,北界蘇尼特右翼,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九十里。其山:東曰漠爾圖山。南,哈石郎山。北,青羊山蒙名博羅虎插、紅羊山蒙名烏蘭虎插。東南,阿哈魯虎山、駱駝山。西南,額類山。東北,白鹿山蒙名布虎圖。西北,衣爾哈圖山。東南:大紅泉蒙名伊克烏蘭。西南:滾布拉克泉。北:小紅泉。 正黃旗察哈爾 駐木孫忒克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東南距京師七百六十里。漢,且如縣地。牧地當張家口之西北,喀喇烏納根山南。東界鑲黃旗察哈爾,西界正紅旗察哈爾,南界陸軍部右翼牧廠,北界四子部落。廣一百一十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東曰額爾吉納克山。南,烏爾虎拖羅海山。北,大鮮卑山蒙名伊克阿勒特、興安山。西南,插漢和邵山。東北,榆樹山蒙名烏里雅蘇台。西:七金河,蒙名賀爾博金,源出賀爾博金山,南流入希爾池。東南:兆哈河,源出平地,南流,會烏爾古河。又南,蒙古幾河自西來注之。又南,蘇爾紮河自東北來注之。又南流,從大同天鎮入邊,逕柴溝堡,西北入懷安,為東洋河。蒙古幾河源出平地,東流會兆哈河,南入邊城,弩裡河南流從之。 鑲紅旗察哈爾 駐布林泉,在張家口西北四百二十里。東南距京師八百三十里。漢,雁門郡北境。牧地當山西陶林之東北代哈泊。東界正紅旗察哈爾,西界鑲藍旗察哈爾,南界豐鎮,北界四子部落。廣五十里,袤二百里。其山南曰鴨兒山。北,阿爾達布色山。東南,格爾白山。西南,烏爾姑蘇台山。北:漠惠圖河,源出敖托海泉,西流入鑲藍旗察哈爾,會安達河。東南:莽喀圖河,源出正紅旗察哈爾,西北流,會阿拉齊河,入黛哈池,即奄遏下水海。 正紅旗察哈爾 駐古爾板拖羅海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七十里。東南距京師八百里。漢,雁門郡北境。牧地當山西陶林之東北、豐鎮之北,奇爾泊。東界正黃旗察哈爾,西界鑲紅旗察哈爾,南界陸軍部右翼牧廠,北界四子部落。廣五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東曰阿拍撻蘭台山。北,伊克和洛圖山。東北,哈撤克圖山。西北,插漢峰。南:昆都倫泉、葫蘆蘇台泉。北:諾爾孫泉,東南流入正黃旗察哈爾,為納林河,又東南注希爾池。 鑲白旗察哈爾 駐布雅阿海蘇默,在獨石口西北二百四十五里。東南距京師七百七十里。明,開平衛西北邊。漢,上穀郡北境。牧地當獨石口治西北。東及南界陸軍部牧廠,西界正白旗察哈爾,北界正藍旗察哈爾。廣五十六里,袤一百九十七里。其山:南曰巴漢得兒山。西北,鐵柱山蒙名阿爾坦噶達蘇。其北,西爾哈池。西北:紅鹽池蒙名烏蘭池、魁素池。正白旗察哈爾駐布爾噶台,在獨石口西北二百九十里。東南距京師八百二十里。明,龍門衛邊外。漢,上穀郡北境。牧地當獨石口治之西北。東及北界鑲白旗察哈爾,西及南界鑲黃旗察哈爾。廣七十八里,袤二百九十五里。其山:南曰清涼黑山蒙名魁屯喀喇。西,喀喇峨博圖山,一名黑山。東南,伊克得兒山,一名大馬鬣山。西北:翁翁泊、黑水灤蒙名喀喇烏蘇。 鑲藍旗察哈爾 駐阿巴漢喀喇山,在殺虎口東北九十里。東南距京師一千里。明,大同府西北邊外。漢,雁門郡沃陽縣地。牧地當山西寧遠之北。東界鑲紅旗察哈爾,西界山西歸化,南界山西大同,北界四子部落。廣一百一十五里,袤一百六十里。其山:東曰克醜山。西,烏蘭插伯山。東北,衣馬圖山。東南,朔隆峰。其水:南曰察哈音圖河,源出阿爾站嶺,西南流,會弩衡格爾、虎虎烏蘇二河,入烏蘭木倫河。東南,阿拉齊河,源出朔隆峰,東流至鑲紅旗察哈爾,納巴爾哈孫河,入黛哈池。東北,硃喇馬台河,源出席喇峰,西南流,會喀喇烏蘇河、納劄海河,為土爾根河,即黑河之上源。黑河,源出海拉蘇台坡,與鑲紅旗察哈爾接界,西北流,有納劄海、硃喇馬台等河,皆自東北來,與黑水河會。又西流,受德布色黑河,折西南,合哲爾德河,始名伊克土爾根河,又西入歸化。 正藍旗察哈爾 駐劄哈蘇台泊,在獨石口東北三百六十里。東南距京師八百九十里。明,開平衛北境。金,桓州地。牧地當直隷獨石口治之北。東界克什克騰,西界鑲白旗察哈爾,南界內務府正白旗羊群牧廠,北界阿巴噶左翼。廣二百六十五里,袤九十五里。其水:東曰戈賀蘇台河,源出額默黑特站西,北流,會察察爾台、戈賀蘇台、奴黑特等河,入阿霸垓右翼。 志五十七 禮一(吉禮一)
自虞廷修五禮,兵休刑措。天秩雖簡,鴻儀實容。沿及漢、唐,訖乎有明,救敝興雅,鹹依為的。煌煌乎,上下隆殺以節之,吉凶哀樂以文之,莊恭誠敬以贊之。縱其間淳澆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隨時以樹之範。故群甿蒸蒸,必以得此而後足於憑依,洵品彙之璣衡也。斟之酌之,損之益之,修明而講貫之,安見不可與三代同風!
世祖入關,順命創製,規模閎遠。順治三年,詔禮臣參酌往制,勒成禮書,為民軌則。聖祖歲禦經筵,纂成日講禮記解義,敷陳雖出群工,闡繹悉遵聖訓。高宗禦定三禮義疏,網羅議禮家言,折衷至當,雅號钜制。若皇朝三通、大清會典,其經緯禮律,尤見本原。
至於專書之最著者:一曰大清通禮,乾隆中撰成,道光年增修;一曰皇朝禮器圖式,曰祭器、曰儀器、曰冠服、曰樂器、曰鹵簿、曰武備;一曰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其始關外啟蓽,崇祭天神暨群祀祖禰,意示從儉。凡所紀錄,悉用國語、國書。入關後,有舉莫廢。逮高宗時,依據清文,譯成四卷。祭期、祭品、儀注、祝辭。與夫口耳相傳,或小有異同者,並加釐訂,此國俗特殊之祀典也。德宗季葉,設禮學館,博選耆儒,將有所綴述。大例主用通禮,仿江永禮書例,增曲禮一目。又仿宋太常因革禮例,增廢禮、新禮二目,附後簡。未及編訂,而政變作矣。
其祀典之可稽者,初循明舊,稍稍褒益之。堂子之祭,雖於古無徵,然昭假天神,實近類祀。康熙間,以禁中祭上帝、大享殿合祀天地日月及群神、太廟階下合祭五祀非古制,詔除之。又罷禘祭,專行祫祭。高宗修雩祀,廢八蠟,建兩郊壇宇,定壇廟祭器,舉廢一惟其宜。宣宗遺命罷郊配祔廟,文宗限以五祖三宗,慮至深遠。穆宗登遐,禮臣援奉先殿增龕座例,主升祔。議者病簡略,然亦迫於勢之不容已耳。光緒間,依高宗濮說辨,稱醇親王為本生考,立廟別邸,祀以天子禮。恩義兼盡,度越唐、明遠矣。
若夫郊廟大祀,無故不攝,誠敬仁孝,永垂家法,尤舉世所推。今為考諸成憲,循五禮序,條附支引,凡因襲變創,所以因時而制宜者,悉臚其要於編。
壇壝之制 神位 祭器 祭品 玉帛牲牢之數 祀期 齋戒 祝版祭服 祭告 習儀 陪祀
五禮,一曰吉禮。凡國家諸祀,皆屬於太常、光祿、鴻臚三寺,而綜於禮部。惟堂子元日謁拜,立桿致祭,與內廷諸祀,並內務府司之。
清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群祀。乾隆時,改常雩為大祀,先蠶為中祀。鹹豐時,改關聖、文昌為中祀。光緒末,改先師孔子為大祀,殊典也。天子祭天地、宗廟、社稷。有故,遣官告祭。中祀,或親祭、或遣官。群祀,則皆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