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本論 - 452 / 772
古典經濟學類 / 馬克思 / 本書目錄
  

資本論

第452頁 / 共772頁。

 大小:

 第452頁

朗讀:

但如果我們拋棄工資不變的假定,用工資提高二分之一來解釋可變資本由20提高到30,那末,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同數工人——比如說20個工人——用同量或不過略為減少的生產資料繼續工作。如果工作日不變,比如說仍舊是10小時,總價值產品也就不變;它仍舊=30。但這30必須全部用來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30;剩餘價值就會消失。

可是我們的前提是剩餘價值率不變,象67I一樣仍舊是50%。這只有在工作日延長二分之一,即延長到15小時的條件下,才有可能。這時,20個工人在15小時內會生產一個45的總價值,一切條件都符合了:


  

II、90c+30v+15m;C=120,m‘=50%,p’=121/2%。

在這個場合,和I相比,20個工人不會使用更多的勞動資料,即工具、機器等等;只是原料或輔助材料必須增加二分之一。因此,在這些材料的價格下降時,按照我們的前提,由I轉變到II,從經濟上看,甚至對單個資本來說,也是能夠做到的。資本家由於他的不變資本貶值可能遭受的損失,至少會由較大的利潤(由於工作日的延長),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

現在,我們假定可變資本不是增加,而是減少。這樣,我們只要把上面的例子顛倒過來,把II當作原來的資本,由II轉變為I。

II、90c+30v+15m變為

I、100c+20v+10m,

很明顯,這種顛倒不會使那些規定雙方利潤率及其互相關係的條件發生任何變化。

如果在不變資本增加時,v因所使用的工人人數減少三分之一而由30減少到20,那末,我們在這裡就看到了現代工業的正常情況: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數較少的工人使用數量較大的生產資料。這個運動必然和利潤率的同時下降聯繫在一起,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本卷第三篇加以論述。

但是,如果v因同數工人按較低的工資被僱用而由30減少到20,那末在工作日不變時,總價值產品會仍舊=30v+15m=45;既然v下降到20,剩餘價值就會增加到25,剩餘價值率就會由50%增加到125%,而這是和前提相違背的。為了符合我們所規定的條件,按50%的比率計算的剩餘價值,相反地必須下降到10,因68而總價值產品必須由45減少到30。這只有在工作日縮短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這樣,我們得到的結果就和上面一樣:

100c+20v+10m;m‘=50%,p’=81/3%。

不用說,在工資減少時勞動時間又這樣縮短的情況,實際上也許是不會發生的。但這沒有什麼關係。利潤率是許多變數的函數,如果我們要知道這些變數怎樣對利潤率發生影響,我們就必須依次研究每個變數單獨的影響,不管這種孤立的影響對同一資本來說在經濟上是不是容許發生。但是,如果一項研究涉及現實裡不容許發生的情形,就必須指明一點。

2、m'不變,v可變,C因v的變化而變化

這個場合和上述場合只有程度上的區別。在這個場合,c不是在v增加時以同額減少,或在v減少時以同額增加,而是保持不變。但是,在大工業和農業的目前條件下,可變資本只是總資本的一個比較小的部分,因此,在總資本的減少或增加由可變資本的變化決定時,總資本的減少或增加也是比較小的。我們再從這樣一個資本出發:

I、100c+20v+10m;C=120,m‘=50%,p’=81/3%。現在假定它變為:

II、100c+30v+15m;C=130,m‘=50%,p’=117/13%。與此相反的可變資本減少的情況,又可以由II再轉變為I來加以說明。

各種經濟條件本質上和上述場合一樣,因此,無須重述。由I到II的轉變意味着:勞動生產率降低二分之一;對100c的利用,II式需要的勞動,比I式多二分之一。這種情況在農業中可能發69生。【手稿中這裡有一句話:「以後再來研究這種情況同地租有什麼聯繫。」】

不過在上述場合,總資本因不變資本轉化為可變資本,或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而保持不變;而在這裡,在可變部分增加時會有追加資本被束縛,在可變部分減少時會有原來使用的資本被游離。

3、m'和v不變,c可變,因而C也可變

在這個場合,方程式

p‘=m’v/C變為:p1‘=m’v/C1,把兩邊共有的因素去掉,就得到如下的比例:

p1‘:p’=C:C1;在剩餘價值率相等,可變資本部分也相等時,利潤率和總資本成反比。

例如,假定有三個資本,或同一個資本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I、80c+20v+20m;C=100,m‘=100%,p’=20%;


  
II、100c+20v+20m;C=120,m‘=100%,p’=162/3%;

II、60c+20v+20m;C=80,m‘=100%,p’=25%;

那末就會得到如下的比例:

20%:162/3%=120:10020%:25%=80:100

70

關於m'不變時v/C的各種變化,我們前面提出的總公式是:

p1‘=m’ev/EC;現在它變為:p1‘=m’v/EC,因為v沒有變化,所以因素e=v1/v在這裡變為=1

因為m‘v=m,即剩餘價值量,又因為m’和v都保持不變,所以m不會因C的變化而受到影響;剩餘價值量在變化以後,和在變化以前一樣。

假定c減為零,p‘就會=m’,利潤率就會等於剩餘價值率。

c的變化,可能由不變資本的物質要素的單純價值變化引起,也可能由總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即由該生產部門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引起。在後一種情況下,隨着大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而提高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用上面的例子來說,要求按照由III到I,由I到II這樣的順序來轉變。一個以20為報酬但生產價值40的勞動量,最初使用了價值60的勞動資料;當生產率提高但價值不變時,所使用的勞動資料起初增加到80,然後增加到100。生產率下降,則要求按照相反的順序進行;同量勞動所能推動的生產資料就會減少,生產就會受到限制,這種情況可能在農業、採礦業等部門發生。

信息技術的革命對這裡的分析有何影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