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16世紀歐洲政治的顯著特點是王朝的競爭和衝突。
15世紀時,西歐已有一些強大的民族君主國發展起來;
16世紀時,這些王朝間的均勢被通過聯姻而驚人地崛起的西班牙王室所破壞。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將他們的女兒胡安娜嫁給哈普斯堡王室的腓力。胡安娜和腓力的兒子查理繼承了西班牙聯合王國、西班牙在美洲和意大利
撒丁、西西里、那不勒斯的殖民地以及哈普斯堡王室在中歐的世襲領地
奧地利、施蒂裡亞、卡林西亞、卡尼奧卡等四個公園和蒂羅爾州。
另外,查理的祖母勃艮第瑪麗還傳給他勃艮第領地,包括弗朗什孔泰、盧森堡和富裕的尼德蘭。為了給這座堂皇的大廈作最後點綴,查理不顧分別來自法、英兩國年青的君主弗蘭西斯一世和亨利八世的反對,于
1519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而,查理五世在
19歲當上統治者時,領有的地區比從早
7世紀查理曼帝國崩潰以來任何一位君主所擁有的地區還要大。
西歐一度看來似乎會再一次以一個龐大的國際組織統一起來。但是,歐洲其他王朝,尤其是法國的瓦盧瓦王朝,決心阻止哈普斯堡王室的霸權。結果,爆發了長長一系列的哈普斯堡——瓦盧瓦戰爭;戰爭主要在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之間進行。弗蘭西斯一世極想找到援助,便與穆斯林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蘇裡曼一世結盟。
這一結盟使當時的基督教徒大為震驚,他們譴責它是「邪惡的聯盟」,是「百合花和新月的瀆聖的給合」。然而,法國人和土耳其人繼續協力反對哈普斯堡王室,從而反映了中世紀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觀念已為王朝利益所取代的程度。應該記住,查理在進行這些戰爭時,主要耗費的是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特別是在意大利進行的戰爭中。
那時的歐洲不僅為王朝鬥爭,也為宗教鬥爭所分裂。正是在
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公開反對教會的某些做法,從而導致一場後來使西方基督教世界永久地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這兩大陣營的運動。由於路德拒絶放棄其主張,查理於
1521年宣佈路德為歹徒。但當時,土耳其人正向多瑙河上游進逼,在
1529年,他們實際上已包圍並几乎攻佔地處歐洲中心的維也納城。
查理不得不在土耳其人的猛攻面前首當其衝;這就阻止他迅捷對付新教異教徒。待到查理能抽身對付時,他們已與中世紀時期的其他各種異教徒運動迅然有別,強大得教人無法把他們消滅。經過曠日持久的反新教徒鬥爭之後,查理被迫于
1555年接受奧格斯堡宗教和約;該和約允許德國各諸侯和城鎮在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間作選擇。
第 二年,查理五世退位,隱居于一家修道院,他失望了。他已對付不了那些極其巨大、使他無法控制的力量。他將奧地利及其屬地傳給其弟斐迪南(斐迪南還被選為繼查理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人將帝國餘下 部
——西班牙、意大利屬地、美洲殖民地以及包括尼德蘭在內的勃艮第領地——傳給其于腓力二世。腓力同他父親一樣,是個謹慎、勤勉的統治者,但也注定要遭受挫折和失敗。
他不僅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同法國的王朝鬥爭,還繼承了和新教的宗教鬥爭。奧格斯堡和約僅適用於德國,因此,當新教傳播到北歐其他地區時,新的緊張局勢和衝突發展起來。尼德蘭的情況尤其如此,腓力試圖強迫那裡所有的臣民接受天主教。
1567年,荷蘭人反叛,由此產生的一場劇烈的鬥爭到
1598年腓力去世之際仍在蔓延。
此外,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腓力几乎完全依靠西班牙的人力和財富來進行,而且,這場戰爭不僅在陸上進行,也在海上進行,不僅同荷蘭人打,也和英國人打。
除這些王朝勢力和宗教勢力之外,
16世紀的歐洲還深深地受到經濟競爭的影響。整個歐洲貪婪地注視着源源流入葡萄牙的香料和大量流進西班牙的金銀。法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都渴望打破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壟斷,都希望同日漸發展的西屬美洲殖民地通商,都想要建立他們自己的殖民地,儘管教皇亞歷山大已將海外世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作了劃分。因此,英國人論證說:「尚未實際佔有的權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領土要求只有在業已有效佔據的地區才會得到尊重。
同樣,法國人堅決認為「在西班牙國王未曾佔有的地帶,他們〔法國人」不該受到干擾,他們在海上航行時亦如此,他們也不會同意被剝奪海洋或天空。」
荷蘭人進行叛亂的重要原因在於經濟方面。腓力向尼德蘭徵收繁重的稅,併為了西班牙的商業利益,對荷蘭人的商業實行限制。同樣,英國人援助荷蘭人,不僅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也有經濟上的原因。他們預計,如果西班牙對尼德蘭的控制被打破,西班牙殖民地就會更易受到英國海上力量的攻擊。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可由以下事實表明:
1562年,即荷蘭人開始叛亂的
5年前,約翰·霍金斯開始其著名的航行,非法將一船奴隷販運到伊斯帕尼奧拉島,回來時成為普利茅斯最富裕的人。
1564年,他又將另一般奴隷販運到委內瑞拉和巴拿馬地峽,返回時成為英國最富裕的人。他的第三次遠航因受到西班牙人的伏擊,慘遭失敗。但是,霍金斯作出了示範,以後數十年間,英國船長們在援助荷蘭人的同時,還劫掠西班牙的西印度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