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條例》以及與英國和法國的戰爭並不能完全說明荷蘭衰落的原因。事實上,荷蘭的貿易量在
1698至
1715年期間達到頂峰,而且,在那些年月裡,荷蘭商船隊的規模仍為英國的兩倍,可能等於法國的九倍。但當時,荷蘭在全部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正在下降。團此,所出現的是一個相對而非絶對的衰落。
荷蘭人並沒有漸漸不行,而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正在迎頭趕上。其根本原因在於荷蘭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擴張速度所需的資源。法國人擁有眾多的人口、繁榮的農業和一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的祖國。英國人也擁有較荷蘭人豐富得多的自然資源,並享有海島位置帶來的巨大禆益;地處海島,使他們無須付出時常遭受入侵的代價。
此外,英國人還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長的財富和力量作後盾,而荷蘭人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塊孤立的殖民地。因而,我們發現,英國輸出品的價值從
1720年的
80O萬英鎊上升到
1763年的
1,
900萬英鎊,法國輸出品的價值由
1116年的
1200O萬裡弗爾增長為
1789年的
50000萬裡弗爾。已經達到頂峰的荷蘭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長相匹敵。歸根到底,
18世紀時,荷蘭讓位於英國和法國,其原因與
20世紀時英、法兩國讓位於美國和蘇聯的原因正相同。
五、英、法競爭
18世紀的標誌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爭奪殖民地霸權的鬥爭。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爭。
在北美洲,英、法兩國的殖民地有許多共同特點。它們大約于同一時候極拓居。它們都位於大西洋沿海地區和西印度群島。那裡土著居民較為稀少、原始,使英國人和法國人不象西班牙人,無法希望靠土著勞動者生活,儘管他們在一些產糖的島上確是依靠黑奴勞動者。
由於英國人和法國人找不到貴金屬,他們只好靠農業、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養活自己。
北美英屬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產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着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由於帶來極大利潤的甘蔗種植園而最受高度評價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於法屬殖民地人口。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禦。
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諮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几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
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這是可理解的,因為英國與法國和伊比利亞國家不同,是在代議制政府正在母國獲得力量的時期裡開始殖民地拓居的。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他們與倫敦政府最通常的爭吵的原因在於,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產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
這在皇家官員看來,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也給了殖民地用自己產品壟斷國內市場的權利。然而,殖民地的商人和種植園主由於不能使用較便宜的荷蘭船隻、不能將產品輸往更有利可圖的非英國市場而強烈抗議。
1677年,即美國革命前一個世紀,馬薩諸塞議會公然致函倫敦樞密院說:
根據法律學者通常的言論,我們恭順地認為,英國的法律僅限于四海之內,不施及美洲我們在議會裡沒有代表,故考慮,我們不該在自己的貿易中受到英國法律的妨礙。
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國據點于
1605年、
1608年及
1642年分別在阿卡迪亞
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內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
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划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
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便已侵入北美大陸的中心。
這引起了複雜的情況,因為
18世紀英國王室發出的殖民地特許狀大多附文授予「從大海到大海」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間的地區。顯然,每當英國殖民者到達並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時,相競爭的英、法兩國對土地所有權的要求便將經受考驗。不過,開始時,法國人在土地佔有方面占很大優勢。他們的探險者最先開闢了這些地區,然後,他們的官員沿著從聖勞倫斯河到路易斯安那的路經修築了許多堡塞。
大西洋沿海的英屬殖民地有效地被從聖勞倫斯灣到墨西哥灣的一條巨大的弧形地帶所包圍。
法國人不僅佔有北美洲的制高點,還擁有紀律和團結方面以巨大優勢。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財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這種安排較之嘎吱嘎吱響的英國代議制制度更靈敏、更有效。
英屬殖民地的總督只能請求和慫恿他們的議會採取某種行動步驟;他們几乎不能下命令,尤其是從他們的薪水基金由議會投票決定以後。在法屬殖民地,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下命令,而他們的部下則加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