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英國歷史學家J.R.格林對
1763年的和平解決所引起的這些發展的世界性涵義作了很好的概述:
七年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到現時為止,歐洲國家的相對重要性已從它們在歐洲範圍內的屬地獲得。但是,從戰爭結束起,英國較其周圍國家重要還是不重要,已無關緊要。英國不再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不再僅僅是德國、俄國或法國的對手。
正如英國自己的海上帝國聲稱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來的霸主那樣,英國突然遠遠勝過那些由於其位置僅在一塊大陸內、注定要在以後的世界歷史中處于較低微的地位的國家。
第八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在整個俄國歷史上,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主題是疆界,是關於控制一個奔放不覊的國家的自然資源的鬥爭的主題;這國家,由於俄國人的不斷遷移的運動,由於他們對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與其他民族的混合,已擴張到一個大洲裡。
B.H.薩姆納,《俄國簡史》
在西歐人向海外擴張到世界各地的同時,俄國人正在陸上進行橫貫歐亞大陸的擴張。對西伯利亞的一片片廣闊的陸地的控制,是可與美國朝太平洋岸的西進運動相媲美的一篇史詩般的傳奇。實際上,不斷向前推進的疆界給俄國人的性格和俄國的制度留下了如同它給美國人所留下的一樣持久的標記。
不應設想,在歐洲諸民族中,只是俄羅斯人為一條疆界所影響。中世紀時期,中歐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見第二章
第三節)。好幾個世紀中,歐洲各民族,尤其是日耳曼人,將殖民界線沿波羅的海海岸、順多瑙河向東推進。但是,隨着中世紀的結束,這種內部的拓殖不再是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主題。
它由海外殖民取而代之,西歐諸民族把精力集中于開闢和勘探新世界中的新的邊遠地區。相反,俄國人繼續由陸路擴張到從其門階向外伸展的遼闊的歐洲平原上去。這一巨大的事業迅速地進行了若干世紀,直到
1895年中亞的最後一個穆斯林汗國被征服為止。因此,疆界在整個俄國歷史進程中就象在整個美國歷史上那樣,是一個主要因素,並不出人意外。
本章將探討俄國向西伯利亞和烏克蘭擴張的性質和過程。
一、俄國擴張的地理環境
為了理解俄國人橫越歐亞平原的驚人擴張,必須瞭解這些平原的地理情況。打開地圖,首先看到的是它們的令人驚愕的面積。確實,俄國與巨大——無限的空間相聯繫。有句農諺說:「俄國不是一個國家;它是一個世界。」這世界包括地球陸地表面的六分之一,比美國、加拿大和中美洲合在一起還大。當夜晚降臨到波羅的海海岸的列寧格勒時,在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正破曉。這兩座城市間的距離是
5000哩,而紐約和聖弗朗西斯科間的距離為
3000哩。在考察俄國向東、美國向西的擴張時,應該記住這一對比。
俄國大片陸地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其驚人的地形上的一致。它在極大程度上是一塊平坦的平原區。烏拉爾山脈確以南北方向橫亙在這些平原上;通常認為,它把俄國分成不相連的、獨特的兩部分——歐洲俄國和亞洲俄國。但實情是,烏拉爾山脈只是一道平均高度僅
2,
000呎、狹長的、久經消蝕的山脈,而且,它們逶迤南下到北緯
51 o處便不再延伸,留下一塊伸展到裏海的、寬闊平坦的沙漠區為缺口。
在這些情況下,整個平原區必須看作是一個地理統一體——歐亞大陸的次大陸。這種地形上的一致有助于說明為什麼俄國人能如此迅速地擴張到這整個地區、為什麼這地區至今仍在莫斯科的控制下。如果要劃一條穿越歐亞平原的分界線,那麼,這條分界線不應是沿烏拉爾山脈豎穿南北,而應是橫貫東西,把東南面有着沙漠和半沙漠環境的中亞同北面有着森林和冰凍的首原的西伯利亞區別開來。
地括當代大半個俄國的歐亞平原為一條從黑海伸展到太平洋的天然邊界所圍繞。這條邊界由連續不斷的一系列山脈、沙漠和內海組成——它從西面的高加索山脈起,往東依次為裏海、烏斯秋爾特沙漠、鹹海、克孜勒庫姆沙漠、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山區、天山山脈、戈壁沙漠,最後是東至太平洋的大興安嶺。圍繞歐亞平原的山脈圈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濕風和來自印度洋的溫暖的季風;這一點可解釋中亞的沙漠氣候和西伯利亞的寒冷、乾燥的氣候。西起波羅的海、東迄太平洋的整個遼闊的西伯利亞實質上有着同樣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短暫炎熱,冬季饅長酷寒。
氣候的一致和地形的一致一樣,促進了俄國向東的擴張,因為邊疆開發者在東西
5,
00O哩的整個平原區感到同樣的安適。但是,邊疆開發者發現,中亞沙漠區是陌生、可怕的。他們還發現,這些沙漠被迥然有別于西伯利亞軟弱的部落的、軍事上強大的穆斯林汗國佔據着。結果,俄國人直到他們抵達更北面的太平洋已有
250年時才控制中亞沙漠地帶。
俄國的擴張不僅受到地形和氣候的影響,還受到河流系統的影響。由於地形平坦,俄國的河流普遍漫長、寬闊,沒有湍流的阻礙。因而,它們作為貿易、殖民和征服的通路和交通工具,是非常寶貴的。此外,它們不僅夏天適于小船航行,冬夭還適于雪橇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