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213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213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213頁

朗讀:

新的全球性經濟在原料生產區提出了勞動力供應問題。美洲種植園通過大規模地輸入非洲奴隷解決這一問題見表1。黑人如今正是在以往專門從事種植園農業的那些地區——巴西北部。西印度群島和美國南部——為數非常眾多。

這就留下一傷痛苦的遺產,因為這些地區至今仍由於始於殖民地時期的基本問題——種族問題和不發達問題——而遭受嚴重破壞。當前,美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加勒比海島嶼的種族鬥爭是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橫渡大洋的奴隷貿易的最終結果,而整個拉丁美洲的不發達只不過是西、葡殖民地與西班牙和葡萄牙本身對於西北歐的經濟依賴關係的繼續。


  

為參加這新的全球性經濟,南北美洲付出的代價是實行奴隷制,東歐付出的代價則是實行農奴制。其基本原因相同——即需要有充裕的、可靠的廉價勞動力供應,以便為生利的西歐市場生產商品。在此以前,波蘭和匈牙利貴族要求農民提供的勞動是最低限度的——一年義務勞動36天——因為不存在增加產量的誘因。但是,當面向市場的生產變得有利可圖時,貴族很快作出響應,大幅度地將義務勞動時間增至每週一天,到16世紀末,增至每週6天。

為了保證農民繼續承當這強派的勞役,還逐漸通過了限制農民自由遷移的法律。終於,農民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從而成為沒有遷居自由的農奴,遭受貴族的強征勒索。

在土耳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各國,存在着一個類似的發展過程。那裡,征服時期中有功的武士騎士都給分封以來邑即提馬爾。這種提馬爾制度允許農民世代使用其小塊土地,以作為他們繳納輕微賦稅和承當勞役的報酬,而騎士,如果不履行其軍事義務,可以被剝奪他們的提馬爾。16世紀時,這種格外仁慈的制度由於帝國當局的衰弱和西方市場的吸引力,遭到破壞。

騎士把他們的提馬爾改變為奇夫利克即可繼承的私有地產;地產上的農民被迫接受租佃條件,否則,就要被逐出土地。佃戶在繳納國家徵收的稅和騎士需要的部分收成後,留下的通常僅占其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他們在法律上並沒象波蘭、匈牙利和俄國的農奴那樣被束縛在土地上,但實際上,由於欠騎士的債,他們被同樣有效地固着在土地上。這種奇夫利剋制度在諸如色薩利、馬其頓、馬裡查河和多膨河流域之類的肥沃平原區傳播開來,並不是偶然的,因為那裡可進行面向西方市場的大規模生產。

此外,農民起義與奇夫利剋制度的傳播在時期上一致,也不是偶然的;正象奴隷起義是美洲種植園奴役的結果一樣,農民起義是東歐農奴制的結果。

輸入地區1451-1870

英屬北美洲39900O

西屬美洲1552100

加勒比海英、法、荷、丹殖民地3793200

巴西3646800

總計9391100

新的全球性經濟還在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給非洲以極其重要的影響。據估計,被拐運到南北美洲的非洲人有3500萬至4000萬,奴隷貿易是造成這一損失的主要原因;不過,這數字還要靠充分的調查予以證實。實際上,只有大約1000萬奴隷到達目的地。其他人都在途中死於非洲或海上。


  

奴隷貿易的影響因地區而遇然不同。安哥拉和東非受損失嚴重,因為那裡的人口一開始就比較稀少,經濟上常常接近於僅能餬口的生活水平,所以,即使損失的人口很少,其影響也是毀滅性的。相形之下,西非經濟上較先進,遂人口較稠密,因此,奴隷販子的劫掠也不是那麼具有毀滅性。從整個大陸看,由於運走奴隷的時期從1450延續到1870年,而被運走奴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其總人口據估計有7000萬至8000萬,故人口方面的影響是比較微小的。

不過,奴隷貿易對非洲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整個沿海地區和方圓四、五百哩的內地,有一種腐蝕性的、擾亂性的影響。攜帶朗姆酒、槍炮和金屬器具等貨物的歐洲奴隷販子的到來,引起了一個連鎖反應:侵襲內地獵取奴隷,各種各樣的集團為控制這有利可圖的、軍事上起決定作用的貿易而相互征戰。隨着有些組織和地區如阿散蒂聯盟和達荷美王國上升到支配地位、其他組織和地區如約魯巴、貝寧文明區和剛果王國日漸衰落,奴隷貿易的總的影響肯定是破壞性的。

然而,奴隷貿易除佔有奴隷之外,確還包括了貿易。非洲人親自把自己的同胞賣給歐洲人後,作為報酬,不僅得到了酒精和火器,而且還得到了某些實用商品和經濟上的生產性商品,包括紡織品、工具和供當地鐵匠鋪和作坊使用的原料。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更重要的積極影響是,從南北美洲引進了新的糧食作物。玉米、木薯、白薯、胡椒、菠蘿和煙草被葡萄牙人引進非洲後,非常迅速地在各部落中間傳播開來。

用這些新食物實際上能供養大量的人,其數目或許會超過在奴隷貿易中失去的人員總數。

各大陸中,亞洲受到的影響最小,因為它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已強大到足以避免直接或間接的征服。亞洲大部分地區完全沒注意到正出現在沿海地區的、固執的、令人討厭的歐洲商人。只有印度的少數沿海地區和東印度群島的某些島嶼大大地感覺到歐洲經濟擴張的影響。就整個亞洲而論,亞洲的態度由中國皇帝乾隆在答覆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的一封信時作了最好的表達,他說:「在統治這個廣闊的世界時,我只考慮一個目標,即維持一個完善的統治,履行國家的職責:奇特、昂貴的東西不會引起我的興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