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些情況相結合,亞歷山大二世能在
1861年
3月
1日頒佈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根據該法令的條款,所有農牧都被宣佈為是自由的,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進行分配。貴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而得到政府付給的長期國庫券。作為回報,農民必須交納
49年的贖地費以償還政府。
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
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係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解放農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證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統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的數十年間,西歐因決定性地促成了俄國的工業化而進一步削弱了俄國的舊制度。工廠工人的數目從
1865年的
381000人上升到
1890年的
162000人,進而上升到
1898年的
3000000人。到
1913年,俄國生產的鐵和法國生產的一樣多,俄國生產的煤為法國生產的四分之三。工業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半個世紀中的這一迅速發展,並不僅僅是由於西方的援助。
沙皇政權採取了加速工業化的各種措施,包括提供津貼和實行保護關稅。但是,西方所作出的貢獻的意義從以下事實中能覺察出來:
1917年,投入俄國工業的
5億英鎊的總額中,正好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國投資構成的。外國資本控制了
50%的煤和石油產量、
60%的銅和鐵礦產量以及
80%的焦炭產量。
這些發展意味着
1914年的俄國比起
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時的俄國更與歐洲相似得多。然而,這些不斷增長的相似之處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國社會中的某些分裂和衝突。其中之一是農民群眾的不斷增加的騷動和不斷增長的政治覺悟。他們決沒有滿足於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的條款,他們覺得,這些條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給了貴族。
在以後數十年中,隨着農民人數迅速增加,他們對土地的渴望也相應增長,變得愈來愈不滿足於現狀。農民不滿的另一根源是難以忍受的沉重的稅收負擔。他們不僅要為他們在
1861年時得到的土地交納贖地費,而且還要交納各種地方稅。此外,他們還要負擔俄國工業化的大部分費用,因為很高的保護關稅使他們所購買的製成品的費用上升。
農民不滿意的範圍和強烈程度隨着農民對地主和不得人心的政府官吏的強烈反抗的日益頻繁而變得明顯。以下這段文字中描寫的事件發生於
1917年,但是,還有許許多多具有類似性質的其他事件發生於
19世紀末葉和
2O世紀初葉。
關係重大的
1917年的
9月的一天,在南方中央大草原的一條路邊,一個男子爬上一根電話柱,割斷了把北面地平線上的一個莊園主的住宅與沿著向南的鐵路線的城市、警察局和兵營連接起來的一根繳細的通訊聯絡綫。在某種意義上,這個莊園主的住宅此時十分孤獨地坐落在那裡,然而,情況並非真是如此,因為在見得到這一住宅的園林的地方,有幾個農莊。因而,兩個成分——農民和地主——暫時處于相互孤立地起作用的境地。幾小時內,莊園遭到了洗劫,宅第陷號火焰之中,在火焰圍內的某處,宅第的主人死在那裡。
這種農民的不滿由
1898年組織起來的社會革命黨從政治上表現出來。因為在
1905年革命爆發以前,俄國不允許有政黨存在。所以社會革命黨只好作為一個非法的秘密團體從事活動。其政綱的主要點是把國家和貴族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他們在兩個重要方面不同於各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者。首先,他們認為農民而非城市無產階級是俄國的主要革命力量。其次,他們提倡並實行個人的恐怖主義行動,而不是依靠群眾的組織和壓力。在社會革命黨內部,有一個指揮恐怖主義活動的非常秘密的戰鬥組織。
它的成功可以從其著名受害者的長長的名單上得到估計,這些受害者包括地方的省長、國家的大臣甚至沙皇的叔父塞爾吉大公爵。這個戰鬥組織每成功地作出一次行動之後,就要發表聲明解釋並誇讚那次行動。它在暗殺內務大臣D·S·西皮亞金以後宣佈:「在我們的大臣們學會理解人類的語言和傾聽國民的意見以前,槍彈聲是我們與他們交談的唯一可能的手段。我們無須解釋為什麼要處死西皮亞金。
他的罪惡太昭彰了,他的生命受到非常普遍的詛咒,他的死受到非常普遍的歡迎。」
與農民的騷動相一致的是隨着工業的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無產階級的騷動。俄國工業化的早期日子裡。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包括了對勞動力的嚴重剝削:
16小時工作日、低工資、童工、惡劣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根據關於
1895年莫斯科工人階級住房建築的一份報告,「不加誇張地說,這些地方只能與養牛的地方相比。
即使在冬天,門窗打開時,空氣也是沉悶的;沿牆壁一帶和在睡覺用的長凳上,可見到發霉的痕跡。地板是看不見的。因為上面蓋滿了污物。」
在這些條件下,俄國工人與中歐和西歐的工人一樣,受到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影響。因而,一個社會民主黨于
1898年成立,正如類似的社會黨已在歐洲其他地方得到成立一樣。俄國的社會民主黨也象其他社會黨那樣,分裂成修正主義派和正統派,即在這種情況下所稱的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