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演義 - 37 / 255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史演義

第37頁 / 共255頁。

卻說常遇春偶罹暴疾,將軍事囑託李文忠,復與諸將訣別,令聽文忠指揮,言訖即逝。壽僅四十歲。遇春沈鷙果敢,善撫士卒,陷陣摧鋒,未嘗少怯,雖未習書史,用兵卻暗與古合。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所以軍中稱他為常十萬。

大將軍徐達,年齒比遇春尚輕二歲,遇春為副,受命惟謹,尤為難得。太祖聞報,不勝悲悼,喪至龍江,用宋太宗喪趙普故事親往祭奠,賜葬鍾山原,贈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明室功臣,首推徐、常,故于死事後,敘述較詳。詔命李文忠代遇春職,趨會徐達師,助攻慶陽。


  

文忠行至太原,由巡卒走報,元將脫列伯等,圍攻大同,文忠語左丞趙惟庸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總教有利於國,專擅何妨?目今大同被攻,正宜急救,若必稟命後行,豈不失機?」惟庸等皆以為然,遂由代郡出雁門,至馬邑,猝遇元平章劉帖木兒,率遊騎數千掩至,當即迎頭痛擊,殺敗敵眾,並將劉帖木兒,亦擒了過來。再進至白楊門,拿住黠寇四天王。因天色將晚,雨雪紛飛,乃擬擇地安營。營既下,下雪愈大,漫山皆白,文忠卻未敢休息,引着數騎,入山巡察。

走了一轉,覺山前山後,雪地上似有行人蹤跡,便策馬回軍,麾眾前行五里,才阻水立寨。諸將莫名其妙,未免私議。文忠召諸將入帳道:「我看山上雪徑分明,定有伏兵出沒,前地立營,定多危險,今移駐此地,稍覺安穩。但亦須嚴裝待着,靜候號令,如有妄動等情,軍法具在,莫怪無情!」初任統帥,不得不先行曉諭。

諸將唯唯聽命。果然到了夜半,敵兵大至,文忠下令營中,只準守,不准戰。至敵兵近前,見營門緊閉,吶喊了好幾次,並不見有接戰的兵馬,再擬上前衝突,哪知梆聲一發,炮矢如飛蝗般射來,敵兵隊裡的主帥,就是脫列伯,料知營中有備,麾兵漸退。未幾鷄聲報曉,晨光熹微,文忠令將士蓐食秣馬,先發兩營挑戰。

飭令奮鬥,不得少卻,自在營中靜待消息。脫列伯軍,正在晨炊,突見明軍到來,不遑朝餐,即上馬迎敵,自寅至辰,兩下相搏,未分勝負。探馬因元軍甚盛,恐眾寡不敵,屢來報知文忠,意欲請他援應,文忠仍夷然自若,並不發兵。胸有成竹。

未幾日過已牌,雪已初霽,澹澹的露着陽光,景色如繪。文忠陡然出帳,上馬先驅,引着兩翼大兵,馳入敵陣。至此才知妙計。元軍已有饑色,正在勉強支持,怎禁得一支生力軍,如泰山壓頂一般,包抄過來,此時欲戰無力,欲走無路,個個驚惶失措,就是這位脫列伯,也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楚。

方擬殺條血路,向北遁走,哪知文忠躍馬上前,一槍刺來,正中脫列伯馬首,頓時馬蹶前蹄,脫列伯隨馬仆地,明軍一擁而上,把脫列伯擒捉而去。餘眾見主將被擒,自然無心戀戰,紛紛下馬乞降。文忠命即停刃,收集降卒,約得萬餘,馬匹輜重,不計其數。當下返營,召入脫列伯,親為解縛,與他共食,脫列伯感激不置。

後來被解至京,太祖亦命釋縛,賜他冠帶衣服,且語群臣道:「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況朕不逮堯舜,何必復念前嫌?」自是脫列伯安居南京,以祿壽終。還有孔興一人,本與脫列伯偕攻大同,及脫列伯被擒,孔興走綏德,為部將所戕,攜首降明。元順帝時走和林,得此消息,不禁嘆息道:「天命已去,無可為矣。」不怨己而怨天,是為亡國之君。

原來脫列伯等攻大同,本受元主命令,經此挫折,乃不敢再行南向,憂憂悶悶的過了一年,竟爾病逝,事見下文。


  

且說李文忠既定大同,擬馳赴慶陽,途中接到捷音,得知慶陽已下,乃稟請行止,靜待後命。這慶陽攻克的情形,小子也不能不表白一番。張良臣悍鷙絶倫,且有養子七人,各善用槍,人呼為七條槍。當時張良弼麾下,有一驍將綽號金牌張,為軍中冠,自有良臣七個養子,軍中又相語道:「不怕金牌張,只怕七條槍。」良臣恃此七人,所以不肯屈服。且因慶陽城高險,上有井泉,可以據守,又倚擴廓為聲援,賀宗哲、韓札兒為羽翼,姚暉、葛八為爪牙,滿望就此勝敵,徐圖恢復。徐達圍攻數月,恰也一時難下,惟每日鼓勵將士,嚴行攻守。良臣屢出突圍,東門被顧時擊卻,西門被馮勝殺退,遣人赴寧夏求援,又被明軍緝獲,弄到糧汲俱窮,兵民俱困,不得已登城乞降。

徐達以他反覆無常,不肯應允。可憐良臣計窮力竭,援絶食空,甚至殺人煮汁,和泥為食,勉強充腹救死。姚暉等知事不濟,私下開門納降。達勒兵自北門進去,良臣與養子七人,已是餓憊不堪,無力再戰,沒奈何投入井中。

達軍倒戟而出,縛至達前,由達數責罪狀,立命推出斬首。良臣父子八人,只好伸頸就戮。七條槍變作七條鬼了。先是元將賀宗哲陰援良臣,入寇鳳翔,金興旺死力抵禦,宗哲不能入,及慶陽已下,宗哲引退,徐達遣顧時、薛顯、傅友德等,往追不及,乃引軍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