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續資治通鑑 上 - 297 / 489
中國古代史類 / 畢沅 / 本書目錄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97頁 / 共489頁。

 大小:

 第297頁

朗讀:

知諫院范鎮疏曰:「昔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天下之大公也。真宗以周王薨,養宗子于宮中,天下之大慮也。願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故事,拔近族之尤賢者,優其禮秩,置之左右,與圖天下事,以系億兆人心。」疏奏,文彥博使提點開封府界諸縣公事蔡挺問鎮何所言,鎮以實對。明日,挺謂鎮曰:「言如是事,何不與執政謀?」鎮曰:「鎮自分必死,乃敢言;若謀之執政,或以為不可,豈得中輟乎?」

戊戌,遼主謁慶陵;甲辰,有事于興宗廟。


  

丙午,以龍圖閣直學士夏安期知延州。州東北阻山,無城,敵騎嘗乘之。安期至,即命大築城。方暑,諸將白士卒有怨言,安期益廣計數百步,令其下曰:「敢有一言動眾者斬!」躬自督役,不逾月而就,袤延六里。

六月,辛亥朔,詔雙日不禦殿,伏終如舊。

丁巳,遼命宰相舉才能之士。

戊午,遼命有司籍軍補邊戍。

己未,殿中侍御史趙拚疏曰:「今上有謫見之文,下有妖言之俗,天其或者以皇嗣未立,人心未有所繫,丁寧警戒,欲陛下深思遠圖,亟有所為而然也。願陛下擇用宗室賢善子弟,或教育宮闈,或封建任使,左右以良士,輔導以正人,磐石維城,根本深固,惟陛下以至公而裁擇焉。」

辛酉,準布部長朝于遼,貢方物。

癸亥,中丞張昪等言:「臣等累次奏乞許台諫官依例上殿,聞已降付中書;至今逾月,未蒙施行,乃是執政大臣不欲臣等進對,故為沮遏。伏望陛下指揮中書,許令台諫官上殿,臣等必不敢以瑣細事務上煩聖聽。」尋有詔,許中丞上殿。

丁卯,高麗遣使貢于遼。

庚午,集賢校理、通判并州司馬光上疏曰:「儲貳者,天下之根本,根本未定則眾心未安。夫細民之家,有百金之寶,猶擇親戚可信任者,使謹守之,況天下之大乎?今陛下未有皇嗣,人心憂危。伏望斷自聖志,遴選宗室之中聰明、剛正、孝友、仁慈者,使攝儲貳之位,以俟皇嗣之生,退居籓服。倘未欲然,且使之輔政,或典宿衛,或尹京邑,亦足以鎮安天下之心。」帝在位久,國嗣未立,及不豫,天下寒心,而莫敢言。惟諫官范鎮首發其議,光繼之,又與鎮書言:「此大事,不言則已,言一出豈可復反顧!願公以死爭之。」於是鎮言益力。

遼舊制,史官得與聞朝議;辛未,遼主命罷之,俾史官問宰相而後書。

時京師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門,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伐渡人,命輔臣分行諸門。而諸路亦奏江河決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令所有賑救之。水始發,馬軍都指揮使范恪受詔障朱雀門,知開封府王素違詔止之,曰:「方上不豫,軍民廬舍多覆壓,奈何障門以惑眾,且使後來者不入邪!」

知諫院范鎮言:「臣伏見諸路州郡俱奏水災,京師積雨,社稷壇遺輒壞,其為災變,可謂大矣。伏乞陛下問大臣災變所起之因及所謂消伏之術,仍詔兩制、台閣常參官極言得失,躬親裁擇,以塞天變。」

乙亥,遼南京蝗蝻為災。

丁丑,遼以南院樞密使趙王扎拉為上京留寧、同知南京留守事,吳王耶律仁先為南院樞密使,秦王蕭孝友為北府宰相。遼主親制誥詞,褒賜孝友。


  
己卯,詔群臣實封言時政闕失。范鎮又言:「《傳》曰:『簡宗廟,不禱祀,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陛下恭事天地神祇,肅祀祖宗,山川之祠,罔不秩舉;至于號令,必順天時。然而上天出此變者,蓋曉諭陛下以簡宗廟也。宗廟以承祧為重,故古先帝王,即位之始,必有副貳,以重宗廟也。陛下即位以來,虛副貳之位三十五年矣。臣近奏,擇宗子賢者,優其禮數,試之以政,俟有聖嗣,復遣還邸,及今兩月餘而不決,此天變所以發也。伏惟陛下深念宗廟之重,以臣前一章降付執政大臣,速為裁定。」

秋,七月,辛巳朔,詔三司、開封府、台諫官、審刑院覆上殿奏事,仍日引一班。自帝不豫,惟兩府得奏事,至是始引對群臣。

乙酉,詔京東、西、荊湖北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分行賑貸水災州軍,若漂蕩廬舍,聽于寺院及官屋寓止;仍遣官體量放今年稅,其已倚閣者勿複檢覆。

遼遣使分道平賦稅,繕戎器,勸農桑,禁盜賊。

丙戌,賜河北路諸州軍因水災而徙它處者米,一人五斗。其壓溺死者,父、母、妻賜錢三千,餘二千。

文彥博、富弼等之共議建儲,未嘗與兩府謀也,樞密使王德用聞之,合掌加額。於是翰林學士歐陽修上疏曰:「陛下臨禦三十餘年,而儲副未立,臣僚多以此事為言,大臣亦嘗進議,聖意久而未決,而庸臣愚士,遂生嫌疑之論,此不思之甚也。《禮》曰:『一人元良,萬國以正。』蓋謂定天下之根本,上承宗廟之重,亦所以絶臣下之邪謀。伏望擇宗室之賢者,依古禮文,且以為子,既可徐察其賢否,亦可俟皇子之生。臣又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疏凡再上,留中不出。

知制誥吳奎言:「王者以社稷為本,宗廟為重。社稷必有奉,宗廟必有主。《禮》:大宗無嗣,則擇支子之賢者。以昭穆言之,則太祖、太宗之曾孫,陛下所宜建立,用以系四海之心者也。況陛下春秋猶盛,俟有皇子,則退所為後者,頗優其禮數,使不與它宗室等,亦何為而不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