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蜀山劍俠 卷三下 - 155 / 404
武俠科幻類 / 平江不肖生 / 本書目錄
  

蜀山劍俠 卷三下

第155頁 / 共404頁。

 大小:

 第155頁

朗讀:

如蒙念其年幼,事出無知,從寬放出,固感盛情,否則,也請現身賜教如何?「說完,並無回音。李洪早就不耐,忍不住喝道:」你這人好無道理。我們因見荒山古洞,不像修道人隱居之所,妖魂恰又隱人此洞,你如真是有道之士,理應助我們除此妖邪,就便不願驚擾,也應現出形聲攔阻。你始而隱藏不見,未了又將我師侄用詭計擒去,是何道理?有本事只管找我,無須欺軟怕硬,朝那毫無法力的幼童出氣。

趁早放出,兩罷干戈;否則,我便不客氣了。"說完,仍無應聲。申屠宏也已有氣。


  

二人正要下手,忽聽一老婦人的口音,喘吁吁發話道:"孺子無知,我不過看在你們師父份上,不肯與你們計較。但我巨靈崖不許外人侵犯,就便無知誤入,也須少受懲罰,才放脫身。你們本來要走,因你們徒弟提說,才用佛光照我,為此將他拘禁三日,其實井無害處。我因夙孽太重,正坐枯禪,休說行動,連說話也是艱難。

平日不願人擾閙,也由於此。妖魂過時,正值洞中神火剛消,余煙不盡,誤認同道,情急自投,現已被我法力煉化。你們那徒弟龍娃卻是好好的,現在下層洞內雖受禁制,並無妨害。你們不知輕重,又來登門尋事。

我仍看在你們師門情面,心想此舉雖已犯我規例,已有押頭在此,可以交代,也就罷了。哪知一再冒讀,你們這小孩尤為無理,就此放過,情理難容。除非應我昔年誓約,你們也須受我禁制三日,才可放走。我在此隱修,再有三日,便整整兩個甲子。

除每日三個時辰,元神去至下層洞內而外,終日在此枯坐。你們自有眼無珠,怪着誰來?"

申屠宏聽出對方口氣輩分頗高,料是與師父相識的散仙。又聽龍娃並未受苦,心中一放,氣便平和許多。方想請問姓名,如何應付,李洪也略平盛氣。後聽對方口氣越來越不好,竟連自己也要禁制三日,不由大怒。

暗忖:「自己九世修為,前生之事全部記得,從未聽說父執私交中有此一人。照所居崖洞和這等言行,決不是甚麼玄門正宗清修之士。」剛要發作,忽見正面石壁上現出一點人形。定睛一看,原來壁上乃是半人來高一個石凹,中坐一個老婦,生得身材橫寬,甚是臃腫。

一個扁圓形的大頭,亂髮如繩,兩顴高起,扁鼻掀天,咧着一張闊口,牙齒只剩了一兩枚,胖腮內癟,巨目外突,瞳仁卻只有豆大,綠黝黝地不住閃光,兩道灰白色的壽眉一長一短,往兩顴斜掛下來,形容醜怪,從所未見。尤奇是壁凹與人一般大小,老婦嵌坐其中,上下四邊通沒一絲空隙,彷彿按照人體大小鑿成。想是自從人坐,經過百餘年不曾動過,通體滿是冰雪沙塵堆滿。

初出時還帶著一片冰裂之聲,看去宛如一個冰雪堆成的怪人,由壁凹中緩緩移出。等離石凹,方始現出全身形貌,身上冰雪仍未去盡。申屠宏知道對方坐關年久,功力甚深,既與師長相識,必非庸流。見李洪面色不善,惟恐生事,方想與之理論,老婦已先指李洪笑道:"無知頑童,我已兩甲子不曾離座,如今為你現身。

有甚法力,只管施展,省得說我以大壓小。我這人說話永無更改,不通商量。你們此時便朝我跪地求饒,也須拘禁三日。你那同伴如再開口,不問說些什麼,我都不聽,也許和你一樣,休想脫身。

"

李洪聞言,固是有氣。申屠宏雖覺對方不可理喻,仍恐冒失,賠笑問道:「道長法號可能見示麼?」老婦怒道:"叫你不許說話,為何多口?我與你師父共只見過一面,無甚交情,不必顧忌。我名姓說出來,你也不知道。有甚本領,施展便了。

"

李洪終是童心未退,見這老婦形態醜怪,手微一伸,身上凍積的堅冰雪塊便鏗鏘亂響,紛紛碎落,覺着可笑,獃了一獃。老婦已二次發話,神態越是強橫,便大喝道:


  
「我那法寶厲害,更不願無故傷人。有甚法力,快些施展,似此裝模作樣,我先動手,你更吃虧了。」老婦冷笑道:「孺子無知,把你那幾件法寶獻出來,我看什麼樣兒,也值吹這大氣?」李洪幾次要動手,均被申屠宏暗中傳聲攔阻。聞言再忍不住,心中仍想:

「對方枯坐多年,與人無害。雖然禁住龍娃,聽口氣也未受苦,何必傷她?莫如稍為示威警戒,迫她放出龍娃,一走了事。」主意打定,惟恐斷玉鈎厲害,對方又無防備,不死必傷。便把玉玦一按,胸前立有大片霞光放出。

老婦笑道:「這麼一點伎倆,也敢發狂?真不知自量了。」說時,李洪玉玫寶光已將老婦全身照住,對方神色自如,竟如無事。李洪聽她譏嘲,越發有氣,又把三枚如意金環放將出去,將老婦罩住。這兩件均是靈嶠三仙所贈奇珍,照理必不能當。

老婦吃寶光罩住,不特言笑自如,連那身積堅冰也未碎落一塊,嘲罵的活越發刻毒。李洪性起,仍不想施展斷玉鈎,只把金蓮寶座放出。

老婦笑道:「你已力竭智窮,乖乖服輸,去往洞中小住三日吧。」

說時,寶座上佛光剛照向老婦身上,眼前一暗,耳聽申屠宏傳聲疾呼:「敵人厲害,防身要緊!」聲才入耳,申屠宏已飛近身來。那金蓮寶座本與李洪心靈相合,聞言也自警覺,一同縱身蓮台之上。本意敵人奇怪詭異,莫測高深,不求有功,先求無過。不料兩人會合,定睛一看,敵人也未還攻,就在這晃眼之間,已換了一個地方,敵人不知去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