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62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上

第62頁 / 共158頁。

 大小:

 第62頁

朗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于發端的範例。

首聯從大處落筆,起勢不凡;頷聯則從細處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筆。詩人展現了一幅絶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後,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聯「山」字,「樹杪」句承首聯「樹」字,兩句又一瀉而下,天然工巧。這兩聯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前人所謂「起四句高調摩雲」(《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語),「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誠非虛誇。


  

作者以欣羡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裡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tó;ng童)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芋,那裡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裡,非常貼切。最後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繫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士又如此之淳,到那裡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這首贈別詩寫得很有特色。前半首懸想梓州山林奇勝,是切地;頸聯敘寫蜀中民風,是切事;尾聯用典,以文翁擬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這樣寫來,神完氣足,精當不移。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是唐代送別佳篇。

(劉德重)

過香積寺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

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覊。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里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迴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絶妙:由於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迭嶂的群山。這是多麼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裡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彷彿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豈不謬哉?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

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繫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纍纍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剋制世人心中的慾念啊。「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裡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慾望。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採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着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吧。

(唐永德)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裡人跡罕到,「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着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