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傾:推翻。(2)兵權:用兵的計謀。(3)陰權:隱秘靈活的措施方法。宗:尊法。本謀:基本策略。(4)政平:政治清平。(5)斷虞芮之訟:虞國在今山西平陸,芮國在今陝西大荔,二國之君為土地疆界相爭,久而不決,到周國請西伯評判。二君進入周境後,見到耕田者在田界上互相謙讓,行人走路互相禮讓,男女分道而行,老人受到尊重。二國之君非嘗慚愧,也不去見西伯,自動把所爭之地讓出,作為閒田。詳見《周本紀》、《詩經·大雅·綿》毛傳。(6)詩人:《詩經》中詩歌的作者。稱西伯受命文王:把西伯稱作膺受天命的文王。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詩經·大雅·皇矣》載有天帝對文王的敕命。(7)犬夷:古代部族名,西周時活動在今陝西一帶。(8)作:建設。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1)。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2),右把白旄以誓(3),曰:「蒼兕蒼兕(4),總爾眾庶(5),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6)。
(1)集否:能否雲集響應。(2)黃鉞(yue,月):以黃金為飾的一種長兵器,狀如大斧、崤代為帝王所專用,或特賜給專主征伐的重臣。(3)白旄:竿頂以旄牛尾為飾的旗幟。(4)蒼兕:水中猛獸之名,善於奔突,能覆舟船。借此名為主管船隻的軍官官職名。(5)總:統領。(6)《太誓》:周武王伐紂,兵至盟津所發出的誓師令。也寫作《泰誓》,已佚失。《古文尚書》中的《泰誓》是後人偽作。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1),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2),伐商紂。紂師敗績(3)。紂反走,登鹿台(4),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5),群公奉明水(6),衛康叔封布采席(7),師尚父牽牲(8),史佚策祝(9),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十,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1)龜兆:將占卜用的龜甲燒灼以後,根據其裂紋形狀決定吉凶,叫作龜兆。(2)其誓師令即《牧誓》,今存於《尚書》中。《周本紀》亦徵引,可參看。(3)敗績:軍隊完全崩潰。(4)鹿台:紂所建之台,傳說其廣三里,高千尺。在今河南淇縣。紂曾暴增賦稅,將錢存放此處。(5)社:祭地神之所。(6)明水:潔淨之水,祭神所用。(7)采:同「彩」。(8)牽牲:古代新朝驅除舊朝後,要重新立社,並殺牲取血來塗抹新社。呂尚掌管牽此牲畜。(9)策祝:史官將祈禱之辭寫於竹簡之上。十鉅橋:商代之糧倉,在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
11)振:同「賑」。(
12)封:培土。□九鼎:傳說夏禹平定水土劃分九州之後,鑄九個大鼎象徵九州,後成為天下最高權力的象徵。□更始:除舊布新,重新開始。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1),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2):「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3)。」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4)。萊侯來伐(5),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6),是以與太公爭國。
(1)王:做天下之王。(2)逆旅:客棧。(3)殆:大概。(4)犁:通「黎」。(5)萊:東方少數部族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黃縣一帶。(6)集:安定。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1),淮夷畔周(2),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3),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1)作亂:製造叛亂。事詳見《周本紀》及《管蔡世家》。(2)畔:通「叛」。(3)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指九州各地長官。伯是掌管一方的長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立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1),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2),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
(1)譖:說壞話誣陷別人。(2)周烹哀公:烹,是將人放入鼎內用開水煮死的酷刑。據《公羊傳·莊公四年》何休注,是周懿王烹死齊哀公。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1),居彘。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2)。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1)奔:逃亡。周厲王因國人暴動,倉皇逃亡。(2)周厲王出奔後,周公、召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行政」。時在公元前
841年,共
14年。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洛。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1)。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2)」。遂辭之(3)。
(1)北戎:又名山戎,戎族的一支,春秋時活動於今河北北部。(2)敵:相當。(3)事詳見《鄭世家》、《左傳·桓公六年》。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1)。
(1)秩服:俸祿等級和車馬服飾、奉養:生活待遇。此:按照。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鬥,及立,絀無知秩服(1),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公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2),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3),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4)。
(1)絀:通「黜」,減少。(2)拉殺:折斷肋骨致死。(3)讓:責備。(4)謝:道歉贖過。
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1),及瓜而代(2)。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3)。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之間襄公(4),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5)。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遂獵沛丘。見彘(6),從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管懼墜車傷足,失屨(7)。反而鞭主屨者茀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眾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人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8),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9)。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1)瓜時:指七月。因七月瓜熟,故稱。(2)及瓜:到第二年七月。代:派別人去管代二人。(3)卒:盡。弗:不。(4)間:偵伺。(5)女:同「汝」,你。(6)彘:大豬。(7)屨(ju,巨):用葛、麻等製成的鞋。(8)創:傷口。(9)求:尋找。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1)。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1)雍林:據《左傳·莊公八年、九年》,雍林又作「雍廩」,是人名,其職為渠丘大夫、芩處司馬遷誤以雍林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