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古代君主傳位的兩種方式。為了鞏固地位,古代各朝君王一般都是趁自己健在時,就確定太子作為繼承人。這樣,爭奪太子位便成為爭奪君位的「序幕」。晉獻公寵愛年輕貌美的驪姬,愛屋及烏,獻公便想廢掉原立太子申生,而立驪姬子奚齊。這本來正中驪姬下懷,但驪姬卻裝模作樣哭哭啼啼表示不同意,還以自殺威脅獻公,暗中卻耍花槍,讓太子申生去祭母,把祭祀的福肉獻給獻公,驪姬趁機放進毒藥,以達到中傷申生、立奚齊為太子的目的。為了私慾,驪姬之流可謂極盡狠毒用心、卑劣手段而毫無顧忌。面對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陰謀,申生先是倉皇逃回封地,爾後考慮父親年老、失去驪姬將「寢不穩,食無味」,最終只好背負惡名、自殺身亡,結束了這場爭奪戰,而成為至高無上的權位爭戰舞台上可憐的殉葬品。讀者們對他也只能發一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歎息而已。
晉文公從年輕時就好學不倦,十七歲曾結交五個賢士,在國外逃亡十九年,經歷過各種艱難險阻,積累了豐富的治國治民經驗,終於在
62歲時返回晉國榮登君主寶座。在執政期間,他修明政務、施惠百姓、獎懲分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為世代公認的聖賢君王、春秋五霸之一。但他也曾犯有兩個錯誤。
逃亡途中,他愛戀在齊國娶的妻子,貪圖安樂,竟忘記重任,放棄理想,不再奮發向前。他的妻子與隨從用計灌醉他,抱他上車,離開齊國。醒後,他知中計,想殺死隨從——自己的舅父。這是他的錯誤之一。返回晉國後,他獎賞與他同舟共濟的有功之臣時,忘記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隨從的不滿。這是他的錯誤之二。但晉文公終歸不愧為賢君,他知錯必改,有錯必糾,當認識到隨從用計使他離開齊國是正確的作法時,他終於沒有殺死舅父而與隨從們一起前行了。當他認識到未及時給介子推行賞之錯時,便派人到處尋找介子推。當聽說介子推已進入綿上山時,他便下令把整座山做為「介推田」封給介子推,改綿上山為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這些做法都爭得了民心,鞏固了他的地位。
封建帝王都會犯錯誤,這是勿庸置疑的事實,但犯了錯誤能誠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知錯、認錯、改錯卻只有明君、聖王才能做到。所以漢代政治家王符在《潛夫論·明暗》篇中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成為一句箴言流傳了下來。這句箴言大可以治國安邦,小可修身養性。
【譯文】
晉國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當初,周武王與叔虞母親交會時,母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嬰兒後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所以就給兒子取名為虞。
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繼位,唐發生內亂,周公滅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遊戲,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狀送給叔虞,說:「用這個分封你。」史佚於是請求選擇一個吉日封叔虞為諸侯。周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史佚說:「天子無戲言。只要說了,史官就應如實記載下來,按禮節完成它,並奏樂章歌詠它。」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於。
唐叔的兒子燮就是晉侯。晉侯的兒子寧族就是武侯。武侯的兒子服人就是成侯。成侯的兒子福就是厲侯。厲侯的兒子宜臼就是靖侯。靖侯以後,可以推算年代。從唐叔到靖侯五代,沒有年代記載。
靖侯十七年(前
842),周厲王殘暴狂虐,國人動亂,厲王逃到彘,大臣主持政務,所以叫「共和」。
十八年(前
841),靖侯逝世,兒子釐侯司徒繼位。釐侯十四年(前
827),周宣王剛剛即位。十八年(前
823),釐侯逝世,兒子獻侯籍即位。獻侯於十一年(前
812)逝世,兒子穆侯費王即位。
穆侯即位的第四年(前
808),娶了齊女姜氏作夫人。七年(前
805),穆侯討伐條地。夫人生下太子仇。十年(前
802),討伐千畝,建立了功勞。穆侯又得了小兒子,取名成師。晉人師服說:「君王給孩子取的名,真奇怪呀!太子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兒子卻叫成師,成師是大名號,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是自己命名的,然而,事物卻自有規定。現在,嫡長子與庶子取的名字正相返,這以後晉難道能不亂嗎?」
二十七年(前
785),穆侯去世,弟弟殤叔自己立為君王,太子仇被迫逃亡。殤叔三年(前
782),周宣王逝世。四年(前
781),穆侯的太子仇率領自己的黨徒襲擊殤叔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文侯。
文侯十年(前
771),周幽王昏庸無道,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秦襄公開始被列為諸侯。
三十五年(前
746),文侯仇逝世,兒子昭侯伯即位。
昭侯於元年(前
745)把曲沃封給文侯弟弟成師。曲沃城比翼城大。翼城是晉君的都城。成師被封在曲沃,稱為桓叔。靖侯的庶孫欒賓輔佐桓叔。當時桓叔已
58歲,崇尚德行,晉國百姓都歸附他。君子說:「晉國的動亂就在曲沃了。末大於本並且深得民心,不亂還等什麼!」
七年(前
739),晉國大臣潘父殺死國君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桓叔也想去晉都,但晉人發兵攻打桓叔。桓叔失敗,又回到曲沃。晉人共同立昭侯的兒子平為國君,這就是孝侯。孝侯殺了潘父。
孝侯八年(前
732),曲沃桓叔逝世,兒子鱔(shan,善)代替桓叔,這就是曲沃莊伯。孝侯十五年(前
725),曲沃莊伯在翼殺死國君晉孝侯。晉人攻打曲沃莊伯,莊伯再回到曲沃。晉人又立孝侯兒子卻(xi,戲)為國君,這就是鄂侯。
鄂侯二年(前
722),魯隱公剛即位。
鄂侯於六年(前
718)逝世。曲沃莊伯聽說晉鄂侯去世,便興兵討伐晉都。周平王派虢公率領軍隊討伐曲沃莊伯,莊伯逃回曲沃防守。晉人共同立鄂侯兒子光為國君,這就是哀侯。
哀侯二年(前
716),曲沃莊伯逝世,兒子稱接替莊伯即位,這就是曲沃武公。哀侯六年(前
712),魯國人殺死自己的國君隱公。哀侯八年(前
710),晉國侵伐陘廷。陘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劃,九年(前
709),到達汾河畔討伐晉國,俘虜了哀侯。晉人就立哀侯的兒子小子為國君,這就是小子侯。
小子元年(前
709),曲沃武公指使韓萬殺死了被俘的晉哀侯。曲沃越發強大,晉國對它無可奈何。
晉小子四年(前
706),曲沃武公騙來晉小子殺死了他。周桓王派虢仲討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晉哀侯的弟弟緡被立為晉侯。
晉侯緡四年(前
703),宋逮捕了鄭國的祭(zhai,債)仲,強迫他立突為鄭國國君。晉侯十九年(前
688),齊人管至父殺死自己的國君齊襄公。
晉侯二十八年(前
679),齊桓公開始稱霸。曲沃武公討伐晉侯緡,滅亡了晉,把晉國的寶器全部用來賄賂了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國君,並列為諸侯,於是武公把整個晉國土地全部吞併,據為己有。
曲沃武公已經即位三十七年了,才改號叫晉武公。晉武公開始遷到晉國都城,加上以前在曲沃的即位,總共三十八年。
武公稱是先君晉穆侯的曾孫、曲沃桓叔的孫子。桓叔是首先被封於曲沃的。武公是莊伯的兒子。從桓叔最初封於曲沃到武公滅亡晉國,共六十七年,最終代替晉國成為諸侯。武公代替晉君兩年去世,與在曲沃的年份合在一起,總共即位三十九年去世。他的兒子獻公詭諸即位。
獻公元年(前
676),周惠王的弟弟頹攻擊惠王,惠王逃跑,住在鄭國的櫟邑。
五年(前
672),晉獻公討伐驪戎,得到驪姬及驪姬妹妹,對她們十分寵愛。
八年(前
670),晉大夫士■(w□i,委)勸說獻公:「晉國原有很多公子,不殺死他們就要發生動亂。」於是獻公派人要把所有公子殺死,同時修築聚城當作都城,改名叫絳,開始定都定絳。九年(前
669),晉國的許多公子已經逃奔到虢,虢因此再一次討伐晉國,未能取勝。十年(前
668),晉想討伐虢,士■說:「姑且等它自己發生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