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湣王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齊軍和秦軍在重丘擊敗楚軍。二十四年,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二十五年,把涇陽君送回秦國。孟嘗君薛文到秦國,立即任秦國宰相,不久又逃離秦國。二十六年,齊國與韓國、魏國一起進攻秦國,到函谷關駐紮軍隊。二十八年,秦把河外之地給韓國以求和,三國軍隊撤去。二十九年,趙國人殺了他們的主父。齊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
湣王三十六年,齊湣王自稱東帝,秦昭王自稱西帝。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拜見齊王。齊王說:「嘿,好啊,您來了!秦國派魏冉送來了帝號,您認為怎麼樣?」蘇代回答說:「大王對臣的提問太倉卒了,而禍患的生產常常是不明顯的。希望大王接受帝號,但不要馬上就準備稱帝。秦國稱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稱帝,也不算晚。況且在爭稱帝名時表示謙讓,也沒什麼關係。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以此收攏天下人心,這是很大的本錢。況且天下並立兩帝,大王認為天下是尊崇齊國呢,還是尊崇秦國呢?」湣王說:「尊崇秦國。」蘇代說:「如果放棄帝號,天下是敬愛齊國呢,還是敬愛秦國呢?」湣王說:「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蘇代說:「東西兩帝訂立盟約進攻趙國有利,還是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湣王說:「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蘇代說:「盟約是均等的,可是與秦國一起稱帝,天下只尊崇秦國而輕視齊國,放棄了帝號,天下就會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進攻趙國不如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確地放棄帝號以收攏天下人心,背棄盟約,拋開秦國,不與秦國爭高低,大王要利用這個時機攻下宋國。佔有宋國,魏國的陽地也就危急了;佔有濟水以西,趙國的阿地以東一帶就危急了;佔有淮水以北,楚國的東部就危急了;佔有陶、平陸,魏都大梁的城門就被堵塞了。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暴君的事代替,這樣,國家地位提高,名聲受人尊崇,燕國、楚國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呀。名義上敬重秦國的稱帝,然後讓天下人都憎恨它,這就是所謂由卑下變為尊貴的辦法。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於是齊國放棄帝號,重新稱王,秦國也放棄了帝位。
湣王三十八年,齊國討伐宋國。秦昭王發怒說:「我愛宋國和愛新城、陽晉是一樣的。齊國的韓聶和我是朋友,可是卻進攻我所愛的地方,為什麼呢?」蘇代為齊國對秦王說:「韓聶進攻宋國,就是為了大王。齊國強大,再有宋國的輔助,楚、很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國,這樣,大王不用一兵,不傷一卒,不用費事就會使魏國割讓安邑,這就是韓聶告求於大王的。」秦王說:「我擔心齊國很難看透,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這怎麼解釋呢?」蘇代回答說:「天下各國的情況能讓齊國都知道嗎?齊國進攻宋國,它知道侍奉秦國應該有萬乘之國的力量輔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國,宋國也就不會安定。中原那些白髮的遊說之士都絞盡腦汁想離間齊、秦的聯合,那些駕車紛紛向西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和齊國交好的;那些駕車紛紛向東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同秦國交好的。為什麼?因為他們都不想讓齊、秦聯合。為什麼三晉與楚那麼聰明而齊、秦那麼愚蠢呢?三晉與楚聯合一定要商議進攻齊、秦,齊、秦聯合一定要謀劃進攻三晉及楚。請大王根據這種情況決定行事吧!」秦王說:「好吧!」於是齊國就去討伐宋國,宋王出逃,死在溫城。齊國在南方佔據了楚國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邊侵入了三晉,還打算吞併周室,立為天子。泗水一帶的諸侯如鄒、魯等國的國君都向齊國稱臣,各國諸侯都很恐懼。
湣王三十九年,秦國來進攻齊國,攻下城邑九座。
湣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晉合謀,各用派出精兵來進攻齊國,在濟水以西打敗齊軍。齊王的軍隊潰散退卻。燕將樂毅於是攻入齊都臨淄,全部掠取了齊國收藏的珍寶禮器。湣王出逃到衛國,衛國國君打開王宮讓他居住,向他稱臣並供給他用具。湣王卻很傲慢,衛國人就去侵擾他。湣王只得離開衛國,跑到鄒國、魯國,表現出傲慢的神氣,鄒、魯的國君都不收留他,於是又跑到莒。這時楚國派淖(nao,鬧)齒領兵救援齊國,因而就輔佐齊湣王,結果淖齒竟把湣殺了,並與燕國一起瓜分了侵佔齊國的土地和掠奪的寶器。
湣王遇害之後,他的兒子法章更名改姓去莒太史□的家中當傭人。太史□的女兒感到法章的相貌不凡,認為他不是平常之人,憐愛他因而時常愉著送他一些衣食,並且和他私通了。淖齒離開莒城之後,莒城裡的人和齊國逃亡的大臣聚在一起尋找湣王的兒子,想要立他為齊王。法章先是害怕他們要殺害自己,過了很久,才敢自己聲言「我就是湣王的兒子」。於是莒人共同讓法章即位,這就是襄王。由於擁有莒城而向齊國各地佈告:「新王已經在莒即位了。」
襄王即位後,立太史氏的女兒為王后,稱為君王后,生了兒子名建。太史□說:「女兒不經媒人而私自嫁人,不能算我的後代,她玷污了我們的家風。」他就終身不與君王后見面。君王后賢惠,並不因為父親不見她的緣故就失掉了做子女的禮節。
襄王在莒住了五年,田單依靠即墨軍民打敗了燕軍,到莒迎接襄王,回到臨淄。齊國原有的土地全部重新歸屬齊國。齊王封田單為安平君。
襄王十四年(前
270),秦軍進攻齊國的剛壽。十九年,襄王去世,他的兒子田建即位。
齊王建即位六年,秦國進攻趙國,齊、楚去救它。秦國盤算說:「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係親近,我們就退兵;如果他們不親近,我們就進攻它。」趙國沒有糧食,請求齊國支援粟米,齊國不答應。周子說:「不如答應它以便使秦兵撤退,不答應它秦兵就不會撤退,這樣就使秦國的計謀得逞,而齊、楚的計謀失敗了。況且趙國對於齊、楚來說,就是屏障啊,好像牙齒外面有嘴唇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受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禍患就該到齊國、楚國了。而且救趙的事,應該像捧著漏水的甕去澆燒焦的鍋一樣。救趙、是高尚的義舉;使秦兵退卻,可以顯揚威名。仗義解救將亡的國家,揚威退卻強秦的軍隊,不盡力去做這件事而專注於吝惜糧食,為國家出謀劃策的人錯了。」齊王不聽勸諫。秦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的四十多軍隊,接著就包圍了邯鄲。
齊王建十六年(前
249),秦國滅亡周室。齊國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國設置東郡。二十八年,齊王到秦國朝拜,秦王政在咸陽設酒宴款待。三十五年,秦國滅亡韓國。三十七年,秦國滅亡趙國。三十八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發覺了,殺死了荊軻。第二年,秦軍攻破燕都,燕王逃跑到遼東。再一年,秦國滅亡魏國,秦軍駐紮在歷下。四十二年,秦國滅亡楚國。第二年,俘虜了代王嘉,殺死燕王喜,滅亡燕國。
齊王建四十四年(前
221),秦國進攻齊國。齊王聽從宰相後勝的計謀,不交戰就率軍投降秦國。秦國俘虜了齊王建,把他遷到共城。終於滅亡齊國改為一郡。天下由秦統一,秦王政建立稱號叫做皇帝。起初,君王后有賢德,侍奉秦國比較謹慎,與諸侯相交有信用,齊國又處在東部海濱,秦國日夜進攻三晉、燕、楚,這五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只有分別謀求自救,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沒有遭受戰禍。君王后一去世,後勝做了齊國宰相,他接受了秦國間諜的許多金錢,派很多賓客到秦國,秦國又給他們很多錢,賓客們都回來進行反間活動,勸說齊王放棄合縱而歸向秦國,秦國因此能滅亡五國。五國滅亡後,秦軍終於攻入臨淄,百姓沒人敢反抗。齊王建於是投降,被遷到共城。所以齊國人抱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及賓客的話以致亡國,人們編了歌唱道:「松樹呢,還是柏樹呢?讓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賓客嗎?」意思是痛恨王建使用賓客不注意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