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6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63頁

朗讀: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1),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習其曲矣,未得數也(2)。」有間(3),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4)。」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為人也(5)。」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6),有所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7),眼如望羊(8),如王四國,非文王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9),曰:「師蓋去《文王操》也十。」。

(1)鼓琴:彈琴。 (2)數:指演奏樂黃的技術、方法。 (3)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4)志:指樂曲的情感意蘊。 (5)為人:樂曲作者的人品。 (6)穆然:沉默靜思的樣子。穆,通「默」,沉默。 (7)幾然:身長的樣子。 (8)望羊:又作「望洋」,遠望。 (9)辟:同「避」。再拜,拜兩拜。 十《文王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


  

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1)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2)!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3),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4),覆巢毀卵則鳳皇翔(5)。何則?君子諱傷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知辟之,而乎丘哉!」乃還息乎陬鄉(6),作為《陬操》以哀之(7)。而反乎衛(8),入主蘧伯玉家。

(1)河指黃河。 (2)洋洋:水盛大的樣子。 (3)刳胎:剖腹取胎。 夭:指幼小的動物。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獸。 (4)蛟龍:古代傳說中能興雲致雨、調和陰陽之氣的一種動物。 (5)鳳皇:也作「鳳凰」,古人也以之象徵吉祥。(6)息:休息。(7)《陬操》:琴曲名。(8)反:同「返」。

他日,靈公問兵陳(1)。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2),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3),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4)。

(1)兵陳:指軍隊列陳作戰的方法。陳,同「陣」。(2)俎豆之事:指祭祀之事。(3)蜚雁:飛雁。蜚,同「飛」。(4)如:往……;到……。

夏,衛靈公卒,立孫輒,是為衛出公。六月,趙鞅內太子蒯聵於戚(1)。陽虎使太子絻(2),八人衰絰(3),偽自衛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遷於州來。是歲魯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齊助衛圍戚,以衛太子蒯聵在故也。
夏,魯桓,釐廟燔,南宮敬叔救火。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於桓、釐廟乎(4)?」已而果然。

(1)內:同「納」,接納。 (2)絻:古代的一種孝服。 (3)衰(cu□,催):同「縗」,古代一種用粗麻布製成的孝服。 絰(die,迭):古代喪服上的麻布帶子。 (4)桓:指魯桓公。釐:指魯僖公。釐,同「僖」。

秋,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1),喟然歎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2),吾不知所以裁之(3)。」子贛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雲。

(1)輦:乘車。 (2)斐然成章:指文章富有文采。 (3)裁:剪裁。這裡有教育的意思。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陳遷於蔡。蔡昭公將如吳,吳召之也。前昭公欺臣遷州來(1),後將往,大夫懼復遷(2),公孫翩射殺昭公。楚侵蔡。秋,齊景公卒。

(1)前:從前,指蔡昭公瞞著大臣遷國都於州來之時。 (2)復:再次。

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1)。」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1)政:治國。 (2)云爾:如此罷了。

去葉,反於蔡。長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2)。長沮曰:「彼執輿者為誰(3)?」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謂子路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與?」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4),而誰以易之(5)?且與從辟人之士(6),豈若從辟世之士哉(7)』」耰而不輟(8)。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9):「鳥獸不可與同群十。天下有道(11),丘不與易也。」

(1)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耕田。耦,古代耕作,兩個人各執一耜(一種農具),配合並耕,這種耕作方法叫耦。 (2)津:渡口。 (3)執輿:手拉馬韁繩。 (4)悠悠:《論語》作「滔滔」。 (5)以:與。 易:改變。 (6)辟人之士:指孔子。 (7)辟世之士:指隱士。 (8)耰(y□u,優):農具名。這裡作動詞,用耰擊碎土塊,覆蓋種子。 (9)憮然:失望的樣子。 十這句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做隱士隱居山林與鳥獸同處。 (11)天下有道:指天下太平,走上軌道。

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1),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2),五穀不分(3),孰為夫子(4)!」植其杖而芸(5)。子路以告,孔子曰:「隱者也。」復往,則亡(6)。

(1)荷:擔、扛。:鋤田除草的工具。 丈人:老人。 (2)四體:四肢。 勤:勞。 (3)五穀:指稻子、黃米、谷子麥子、豆子。泛指各種農作物。 分:分別,分辨。 (4)孰:誰。 (5)植:拄。 芸:同「耘」,除草。 (6)亡:外出,不在(家)。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1)。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剌譏皆中諸侯之疾(2)。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3)。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4)。」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5)。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6)。孔子講誦絃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7)?」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8)。」


  

(1)軍:軍隊臨時駐紮。 (2)剌:指責。 譏:諷剌。 疾:弊病。 (3)設行:指施政施。 (4)用事:當權。 (5)徒役:服勞役的人。 (6)興:站起。 (7)窮:走頭無路、困厄。 (8)《集解》引魏何晏的解釋說:「濫,溢也。子固亦有窮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

子貢色作(1)。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2)」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色作:臉變色。 (2)識:強記。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1):『匪兕匪虎(2),率彼曠野(3)。』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4)?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使者而必信(5),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1)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何草不黃》。 (2)兕(si,四):犀牛。 (3)率:行走。 (4)意者:想來大概是。 (5)譬使:假使。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1)?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2)?」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3),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4)。子能修道,綱而經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1)道:這裡指學說、主張。 (2)少貶:稍微降低一下。 (3)稼:耕種。 牆:收穫。 (4)順:合。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1)不容何病(2)?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4)。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5),吾為爾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