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75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75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75頁

朗讀:

事後,武帝閒時問左右說:「人們都說些什麼?」左右回答說:「人們說就要立她的兒子了,為什麼要除掉他的母親呢?」武帝說:「是的。這不是小孩子們和愚人所能理解的。古時候國家所以出亂子,就是由於君主年少,而他的母親正在壯年。女子獨居,驕橫傲慢,淫亂放縱,沒有人能禁止。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後的事嗎?」因此,所有為武帝生過孩子的,無論是男是女,他們的母親沒有不被譴責處死的,難道能說這就不是聖賢了嗎?這樣明確的遠見,為後世深思熟慮,本來就不是那些見聞淺陋的愚儒所能達到的。謚號為「武」,難道是虛名嗎!



  
【原文】【註解】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1),非獨內德茂也(2),蓋亦有外戚之助焉(3)。夏之興也以塗山(4),而桀之放也以末喜(5)。殷之興也以有娀(6),紂之殺也嬖妲己(7)。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8),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9)。故《易》基《乾》《坤》十,《詩》始《關雎》(11),《書》美釐降(12),《春秋》譏不親迎(13)。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14)。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15)。夫樂調而四時和(16),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17),無如命何。甚哉,妃匹之愛(18),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不乎!即歡合矣(19),或不能成子姓(20);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終(21):豈非命也哉?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明(22),惡能識乎性命哉(23)?

(1)受命帝王:受命於天的帝王,這裡指開國創業的君主。繼體:繼位。守文:遵守成法。 (2)茂:美好。 (3)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親族。 (4)塗山:古國(部落)名。這裡指塗山氏女。傳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炎妻,生啟,啟建立夏朝。 (5)放:放逐。夏桀暴虐,寵愛末喜,商湯滅夏,桀被流放於南方。 (6)娀(s□ng,松):遠古氏族名。這裡指有娀氏之女簡狄。神話傳話,簡狄吞燕卵有孕,生契,為商的始祖。 (7)嬖:寵愛。商紂王寵愛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紂,商軍倒戈,紂自焚於鹿台。 (8)姜原:周始祖後稷之母。原,或作「嫄」。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 (9)禽:同「擒」。西周幽王寵愛褒姒,荒淫昏亂,申侯聯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驪山被殺,褒姒被俘。西周亡。 十《易》:《易經》。《乾》《坤》:《易經》六十四封的頭兩封。乾為陽,坤為陰,乾坤象徵天地,又像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兩封是《經》諸封的基礎。 (11)《詩》:《詩經》。《關雎》:《詩經》的第一篇詩。《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 (12)《書》:《書經》,又稱《尚書》。釐降:下嫁。這句指的是,堯聽說舜有賢德,就把兩個女兒下嫁給他為妻。 (13)《春秋》譏不親迎:按古代婚禮規定,不論貴族平民,在迎親時夫婿都應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魯隱公二年(前721),國大夫裂到魯國為其國君迎娶魯隱公之女。《春秋》的記載是「紀裂來逆女」。《公羊傳》認為《春秋》這樣記載是「譏始不親迎也」。逆,迎接。 (14)人道:社會的倫理等級關係。 (15)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16)調:和諧。古人認為音樂與自然和社會現象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這裡說「樂調而四時和」。 (17)人能弘道:此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僅,擴大:道,這裡指人倫之道。 (18)妃(pei,配)匹:配偶。妃,通「配」。 (19)歡合:夫婦的歡愛。 (20)成:成熟,收穫,引申為繁育。子姓:子孫。 (21)要:求,取。終:結局,歸宿。 (22)幽明:陰陽。 (23)惡:哪裡,怎麼。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1)。漢興,呂娥姁為高祖正後(2),男為太子。及晚節色衰愛馳,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3)。及高祖崩,呂後夷戚氏(4),誅趙王(5),而高祖珀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呂後長女為宣平侯張敖妻,敖女為孝惠皇后。呂太后以重親故(6),欲其生子萬方(7),終無子,詐取後宮人子炎子。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8)。於是貴外家,王諸品以為輔(9),而以呂祿女為少帝后,欲連固根牢甚,然無益也。
高後崩,合葬長陵。祿、產等懼誅,謀作亂。大臣征之,天誘其統十,卒滅呂氏。唯獨置孝惠皇后居北宮。迎立代王,是為孝文帝,奉漢宗廟(11)。此豈非天邪?非天命熟能當之?

(1)靡:不,沒有。 (2)娥姁(x□,須):呂後的字。 (3)幾:幾乎。(4)夷:削除,消滅。 (5)趙王:即如意。 (6)重親:親上加親。 (7)萬方:千方百計。 (8)繼嗣:繼承人。 (9)王:封王。諸呂:呂後母家的子弟。 十誘:引導。統:世代相繼的系統。這裡指劉邦所開創的漢朝皇統。 (11)奉:供奉。宗廟: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1),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2),魏貌立為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3)。媼之許負所相(4),相薄姬,雲當生天子。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5),天下未有所定。豹祿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6)。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余不得幸(7)。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8),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9)。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十。」高帝曰:「此貴征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11)。

(1)宗家:同宗家族。通:通姦。 (2)畔:通「叛」。 (3)內:同「納」。送入。 (4)許負:姓許的老婦。負,老婦的別稱。 (5)距:通「拒」。抵禦。 (6)輸:送。織室:漢代掌管皇室絲帛織造的官府,設在未央宮。 (7)幸:古代稱帝王親臨或愛帝王寵愛為幸。這是特指與帝王同房。 (8)這句中的河南、成皋都是地名,不是建築物的專名。 (9)具:全部。 十據:盤據。 (11)希:同「稀」。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1),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2)。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3),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薄太后母亦前死,葬櫟陽北。於是乃追尊薄父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4),長丞已下吏奉守塚(5),寢廟上食祠如法(6)。而櫟陽北亦置靈文侯夫人園,如靈文侯園儀(7)。薄太后以為母家魏王后,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后諸魏有力者,於是召復魏氏,(及尊)賞賜各以親疏受之(8)。薄氏侯者凡一人。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9),葬南陵十。以呂後會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11)。

(1)幽:囚禁。 (2)如:到……去。 (3)疾:恨。強:強暴,強橫。 (4)園邑:漢代為守護陵園設置的縣邑。 (5)塚:墳墓。 (6)寢廟:故代宗廟的正殿曰廟,後殿曰寢,合稱寢廟。上食:供奉祭品。如法:依照禮法。 (7)如……儀:依照……的禮儀制度。 (8)受:同「授」。 (9)景帝前二年:即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景帝在位期音曾兩次改元,由於當時還沒有建立年號制度,所以史家記事就稱前元、中元、後元,或簡稱前、中、後。 十南陵:薄太后陵墓名。 (11)霸陵:漢文帝陵墓名。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1)。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2)。」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3)。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4)。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