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95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95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95頁

朗讀: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1),猶欲易之。及燕(2),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曰,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3),今公保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4),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5),尚安所施!」歌數闋(6),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1)詳:通「佯」,假裝。 (2)燕:通「宴」,安閒。 (3)辟:同「避」,躲避。 (4)翮(he,何):鳥翅。 (5)矰繳: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6)闋:樂曲每次終止為一闋。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1)。」乃學辟榖(2),道引輕身(3)。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4),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
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5)。留侯死,並葬黃石(塚)。每上塚伏臘(6),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7),國除。

(1)「欲從」句:意謂想成仙。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其事見《列仙傳》。 (2)辟榖:施行「道引」這一養生術時,不食五穀,可以長生。 (3)輕身:使身體輕輕飛昇。道家認為不食五穀,服藥行氣,可以飄然成仙。 (4)白駒過隙:形容時光過得快,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或謂「白駒」指日影,意謂時光就像陽光穿過牆壁上的細縫那樣迅疾。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亦有是語,均語出《莊子·知北遊》。 (5)葆:通「寶」。祠:祭祀。 (6)伏臘:秦漢時,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 (7)不敬:也叫「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罪名很大。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1),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2)。蓋孔子曰:「以貌取人(3),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1)離:通「罹」,遭遇。 (2)好:容貌美。 (3)以貌取人:以外貌作為品評人才的標準。春秋時期魯國人澹台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不願收他為弟子,「既已受業」,發現他表現還挺不錯,於是說了這話。見《大戴禮·五帝德》,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徐世英 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於陳平的傳記。陳平是劉邦的重要謀臣之一,多次替劉邦出謀劃策,為劉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本文寫了陳平的一生,但突出刻畫的是他的謀略。司馬遷將最能體現陳平智謀的言行重點地加以描繪,顯示出本文結構嚴謹,剪裁得當。
司馬遷寫陳平的智謀主要從兩個方面用筆。一是陳平為劉邦服務,維護劉氏政權。在楚漢對峙時期,他根據項羽為人猜忌的弱點,施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王君臣,削弱了楚軍的力量,解了滎陽之圍;韓信自立為齊王后,劉邦怒不可遏,陳平從劉邦的根本利益出發,暗示劉邦封立韓信;在有人上告韓信謀反時,陳平為劉邦設偽游雲夢之計,使韓信束手就擒;劉邦被匈奴圍困於平城的危急時刻,陳平設計使劉邦安然脫險;在平定陳豨和黥布叛亂的過程中,陳平六出奇計,每次都因此增加封邑;呂後去世後,他與絳侯周勃合謀,計誅呂氏宗族,擁立孝文皇帝,避免了分裂。陳平智謀的另一方面體現在他的明哲保身上。當劉邦因一時憤怒,命令陳平斬殺樊噲時,陳平為不給自己添惹麻煩,僅囚禁了樊噲;陳平通過種種手段,使呂嬃的讒言不起任何作用;呂後欲立諸呂為王時,陳平沒有像王陵那樣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表示贊同;陳平在回答孝文皇帝的詢問時是那樣左右逢源,善於應對。當然,在陳平的「謀」中是不乏陰謀詭計的,司馬遷屢寫劉邦「用其奇計策」、「用陳平奇計」,陳平「計秘,世莫得聞」,「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陳平自己也承認自己「多陰謀」)。正是由於陳平的「謀」,才使得他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自免於禍,善始善終。司馬遷肯定了陳平的智謀能夠「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也同時對陳平使用陰謀詭計坑害他人、保全自身持一賓的批判態度。

【譯文】

陳丞相陳平,陽武縣戶牖鄉人。年輕時家中貧窮,喜歡讀書,有田地三十畝,僅同哥哥陳伯住在一起。陳伯平常在家種地,聽任陳平出外求學。陳平長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對陳平說:「你家裡那麼窮,吃了什麼長得這麼魁梧?」陳平的嫂子惱恨陳平不看顧家庭,不從事勞動生產,說:「也不過吃糠咽菜罷了,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陳伯聽到這些話,趕走了他的妻子並休棄了她。
等到陳平長大成人該娶媳婦了,富有的人家沒有誰肯把女兒嫁給他,娶窮人家的媳婦陳平又感到羞恥。過了好長時間,戶牖有個叫張負的富人,他的孫女嫁了五次人,丈夫都死了,沒有人再敢娶她。陳平卻想娶她。鄉鎮中有人辦喪事,陳平因為家貧,就去幫忙料理喪事,靠著早去晚歸多得些報酬以貼補家用。張負在喪家見到他,相中了這個高大魁梧的陳平;陳平也因為這個緣故,很晚才離開喪家。一次,張負跟著陳平到了陳家,陳家意在靠近外城城牆的偏僻小巷子裡,拿一領破席就當門了,但門外卻有很多貴人留下的車輪印跡。張負回家後,對他的兒子張仲說:「我打算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說:「陳平又窮又不從事生產勞動,全縣的人都恥笑他的所作所為,為什麼偏把女兒嫁給他?」張負說:「哪有儀表堂堂像陳平這樣的人會長久貧寒卑賤呢?」終於將孫女嫁給了陳平。因為陳平窮,張家就借錢給他行聘,還給他置辦酒宴的錢來娶親。張負告誡他的孫女說:「不要因為陳家窮的緣故,侍奉人家就不小心。侍奉兄長陳伯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親一樣。」陳平娶了張家女子以後,資財日益寬裕,交遊也越來越廣。
陳平所居的庫上裡祭祀土地神,陳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勻。父老鄉親們說:「好,陳家孩子真會做分割祭肉的人!」陳平說:「唉,假使讓我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這次分肉一樣呢?
陳勝起兵後在陳縣稱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國地區,立魏咎為魏王 ,與秦軍在臨濟交戰。在這以前陳平本已辭別他的哥哥陳伯,隨一些年輕人去臨濟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為太僕。陳平向魏王進言,魏王不聽,有的人又說他的壞話,陳平只好逃離而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