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2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2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26頁

朗讀:

(1)旦日:明日。日中:正午,中午。軍門:軍營大門。(2)立表:在陽光下豎起木桿,根據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表,就指這木桿。下漏:把銅壺下穿一小孔,壺中立箭,箭桿上刻有度數,然後銅壺蓄水,使之徐徐下漏,以箭桿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3)左右:指親近的人。(4)撲表:把計時的木桿打倒。決漏:把壺裡的水放出。(5)行軍勒兵:巡行軍營,指揮軍隊。(6)期:約定的時間。(7)不佞:不才,無才。自謙詞。(8)援:操起,拿起。枹:鼓槌。鼓:擊鼓。(9)反:同「返」。返回。十徇:示眾。三軍:泛指全軍。大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11)振慄:害怕得發抖。(12)節:符節。傳達國君命令的信物。(13)這二句的意思是說,將領在外邊率領部隊,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免牽制軍隊,貽誤戰機。(14)駙:通「輔」,夾車木。(15)驂:古代用三匹或四匹馬拉車時,而兩邊的馬叫「驂」。(16)次捨:宿營。次,停留。也指行軍一處停留三次以上。《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捨,再宿為信,過信為次。」捨,宿營地。(17)拊循:慰問,安撫。(18)享:通「饗」。供食款待。(19)最比:特別照顧到。最,特別,尤其。比,及、到。羸:瘦,弱。(20)罷:撤退。(21)解(xie,懈):同「懈」。鬆弛,懈怠。(22)所亡:所失掉的。封內故境:指封國之內曾經淪陷的土地。

未至國(1),釋兵旅(2),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3),然後反歸寢。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4)。田氏日益尊於齊。


  

(1)國:指國都。(2)釋兵旅:解除軍隊的戰備。(3)成禮:按照一定的程式行完畢。(4)尊:敬重、推崇地任命。

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1),譖於景公(2)。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後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3),而諸侯朝齊(4)。

(1)大夫鮑氏、高國之屬:指當時齊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鮑牧、高眙子、國惠子一班人。害,忌妒。(2)譖:中傷,誣陷。(3)放:通「仿」。倣傚,傚法。(4)朝:朝拜。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1)。

(1)《司馬穰苴兵法》:古代兵書名。齊威王讓大夫整理《司馬兵法》時,把司馬穰苴的兵法附在其中,定名叫《司穰苴兵法》。《漢書·藝文志》謂有百五十篇,今僅存五篇。

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1),雖三代征伐(2),未能竟其義(3),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4)?世既多《司馬兵法》(5),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

(1)閎廓:宏大廣博。(2)三代:指夏、商、週三個朝代。(3)竟:窮,盡。(4)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以示謙讓。這裡引申為相提並論。(5)多:推重,讚揚。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王學孟 譯注


  

【說明】

這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作者著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跡。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作骨貫穿始末。
孫武子兵法十三篇,是傑出的軍事著作,歷來被推崇為「兵經」、「武經」,為後世代代相習,流傳至今,被國內外所重視。本傳雖然只記述了「吳宮教戰」,但他在教習操練中,強調將士的軍紀,號令嚴明,為達目的竟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斬吳王兩位寵姬示眾,使隊伍達到「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的效果,仍能窺知孫武用兵之有方。儘管本傳未能正面記述孫子兵法在戰略戰術上的實地應用,但傳末強調了吳王打敗強楚、攻克郢都、威鎮齊晉、名顯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雖然虛此一筆,孫武的軍事才能、其兵法的實用價值,便兀然突現了。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子孫,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做了魏國將軍,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產生妒嫉之心。暗中召來孫臏,假借罪名,斷其雙足,並在臉上刺了字,想叫他不敢拋頭露面。作者實寫孫臏的不幸遭遇,虛寫他的軍事才能。他的傳記中,繼上文虛線又連續正面記述了他的三個故事:教田忌賽馬取勝的方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這都充分表現了孫臏過人的智謀和卓越的戰略、戰術思想。圍魏救趙,是體現他戰略思想的典範。他準確地把握形勢,認為魏軍的精銳部隊在外精疲力盡,國內老弱殘兵疲憊不堪。他讓田忌率軍火速挺進大梁,佔據要道,沖其方虛。果然迫使魏軍回師自救。這樣不僅解了趙國之圍,又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毛澤東同志在《游擊戰爭的戰略防禦》一文中,就引用了「圍魏救趙」的打法。馬陵道智鬥,寫得極為精采。這簡直是一場心理戰爭。孫臏緊緊抓住魏軍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稱為膽小怯弱的齊兵的心理,運用兵法,精心謀劃,巧妙佈署,掌握時間,利用地形,設下埋伏,終於迫使龐涓自刎於孫臏的策劃之下。
吳起被任命主將,跟下等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騎馬,親自背負軍糧,為士兵親吮毒瘡,同甘共苦,士卒為之效死。誠如李克所說,帶兵打仗,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他善於用兵,在西河地區抵禦了強秦和韓國。他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還是很有見地的政治家。他規勸魏武侯:政權的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而不在乎山川形勢的險要。他在魏、楚都積極革新政治,和官僚貴族作鬥爭,為魏、楚兩國富國強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者把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國度的三位軍事家和許多的人物,紛繁複雜的政治、軍事事件,通過「兵法」連綴一起,戲劇性地刻畫了多種栩栩如生的性格,諸如孫武執法如山不苟言笑,吳起求將殺妻、「嚙臂而盟」,龐涓妒嫉……形象鮮明又各具特徵,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