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蘇秦的說辭,汪洋恣肆,犀利流暢,氣勢磅礡,大有一發不可收束之勢,形成他獨特而雄辯的說辭風格。其說辭或誇張、或描寫、或排比、或比喻,有時形象對比,有時引經據典,有時渲染氣氛,有時動之以情,有時說之以理,不僅使讀者感到蘇秦具有獨抵華屋之下,一攬群小的氣度,而且從太史公的語言藝術中感到美的享受。說六國處,筆不涉同,辭有異彩,一處一樣文法,一處一種情貌,如行山陰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濤濤滾滾的說辭之中,間或插入曲折動人的小故事,娓娓道來,相應成趣。既能深入淺出,以彼喻此成為說辭的有機部分,說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層巒疊障之中突見一馬平川;急風驟雨過後,又是絢麗多彩的艷陽天氣。文章的節奏也於急驟之中見疏緩,跌宕之中見起伏,誠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簡直是小說筆法。如蘇秦出遊,大困而歸,家人的諷刺、羞辱,蘇秦的慚愧自傷,以及發奮自勵,伏讀《陰符》以及對其兄嫂前倨後恭的描寫,都是著眼於典型形象的塑造。通過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讓我們去把握當時社會的炎涼世態和這部分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蘇秦說:「……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前後映照,把蘇秦追名逐利到衣錦還鄉心態、自矜自誇神情,都表現在字裡行間了。
當然,蘇氏為達目的,皆以權變之術遊說諸國,其說辭多有夸誕、粉飾不實之詞,從史學研究的角度,還是應該注意的。
【譯文】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遊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裡。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幹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於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鑽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諦,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遊說當代的國君了。」他求見並遊說周顯王。可是顯王周圍的臣子一向瞭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顯王也不信任他。
於是,他向西到了秦國。秦孝公已經死了。就遊說惠王說:「秦是個四面山關險固的國家,為群山所環抱,渭水如帶橫流,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這真是個險要、肥沃、豐饒的天然府庫啊。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訓練有素的士兵,足以用來吞併天下,建立帝業而統治四方。」秦惠王說:「鳥兒的羽毛還沒長豐滿,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有正軌,不可能兼併天下。」秦國剛剛處死商鞅,諱恨遊說的人,因而不任用蘇秦。
於是,他向東到了趙國。趙肅侯讓自己的弟弟趙成出任國相,封號叫奉陽君。奉陽君不喜歡蘇秦。
蘇秦又去燕國遊說,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拜見燕王。他勸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遼東,北邊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用好幾年。南有碣石、雁門的肥沃土地,北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這紅棗、板栗的收穫也足夠富裕的了。這就是所說的天然府庫啊!
「能夠安居樂業,沒有戰事,看不到軍隊覆滅、將領被殺的情景,沒有誰比得上燕國。大王知道原因嗎?燕國不被敵人侵犯的原因,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遮蔽著。秦國和趙國發動五次戰爭,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力,在後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況且秦國要攻打燕國,就要穿越雲中和九原,穿過代郡和上谷,遠離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秦國也考慮到沒法守住它。秦國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顯了。如今趙國要攻打燕國,只要發出號令,不到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到東桓駐紮了,再渡過滹沱,涉過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時間,就到燕國的都城了。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作戰。不憂慮百里以內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以外的敵人,再沒有比這更錯誤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相親,把各國聯成一體,那麼燕國一定不會有 所憂慮了。」
文侯說:「您說的當然不錯,可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邊又緊靠著強大的趙國,南邊接近齊周,齊、趙都是強國啊。您一定要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願傾國相從。」
於是就贊助蘇秦車馬錢財到趙國。奉陽君已經死了,就趁機勸趙肅侯說:「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讀書人,都仰慕您這賢明的國君施行仁義,都希望能在您面前聽從教誨,陳述忠言,為時很久了。雖然如此,然而奉陽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賓客和遊說之士沒有誰敢在您面前暢所欲言。如今奉陽君已經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親近了,所以我才敢於向您陳述愚見。
「我私下為您考慮,沒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寧,國家太平,並且無須讓人民捲入戰爭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於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人民就終身不安定。請允許我分析趙國的外患:假如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麼人民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秦國攻打齊國,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寧,假如依靠齊國攻打秦國,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所以想要計算別國的國君,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常苦於公開聲明斷絕跟別國的外交關係,希望您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請讓我為您分析這種黑白、陰陽極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聽我的忠告,燕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出盛產魚鹽的海灣,楚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桔柚的園林,韓、衛、中山都可以相應地獻出供您湯沐的費用,而您的親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獲得割地、享受權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軍覆沒、將領被俘的代價去追求的;使貴戚封侯,正是商湯、武王所以要起兵並採用流放甚至冒著弒君的罪名去爭取的原因。如今我讓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兩種好處,這就是我希望於您的。
「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友好,那麼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麼齊國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韓國衰弱了就要獻出宜陽。宜陽一旦獻納秦國,上郡就要陷入絕境,割讓了河外就會切斷上郡的交通。楚國要衰弱了,您就孤立無援。這三個方面您不能不仔細地考慮啊。
「秦國攻下軹道,韓國的南陽就危在旦夕,秦國要強奪南陽,包圍周都,那麼趙國就要拿起武器自衛;假如秦國佔據了衛地,攻取了卷城,那麼齊國一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的慾望既然已經在山東得逞,就一定會發兵向趙國進犯。假如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佔據番吾,那麼,秦、趙兩國的軍隊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作戰了。這就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正當這時,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強大的。趙國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水,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本來就是個弱小的國家,不值得害怕。天下間,秦國最忌恨的莫過於趙國。然而秦國為什麼不敢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害怕韓國和魏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那麼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就沒有什麼名山大川的阻擋,像蠶吃桑葉似的逐漸地侵佔,直到逼近兩國的國都為止。韓、魏不能抵擋秦國,必然會向秦國臣服。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麼戰禍必然會臨到趙國了。這也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