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8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8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83頁

朗讀: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他作了《主運》篇。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饑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討伐殷紂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寧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軻卻稱頌太王離開邠(B□n,賓)地的事跡。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討好人主就算了嗎?拿著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著鼎去給湯烹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車下餵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於髡(k□n,昆)、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國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強於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諫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著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淳於髡說:「本來麼。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賓客把淳於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是有這麼回事。」後來淳於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於髡卿相官位,淳於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淳於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接子,是齊國人。環淵,是楚國人。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於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駢、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採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於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愛。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遊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於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闢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於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份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譭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屍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傳著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敘這些著作的內容了。
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守衛和防禦的戰術,竭力提倡節省費用。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後。


【原文】【註解】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1),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2)。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3),常防其原也 (4)。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5)。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6)!

(1) 《孟子書》:即《孟子》,儒家經典之一。一般認為是孟軻和他的學生萬章等共同編著。主要記載孟軻的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2)廢:放下。(3)夫子罕言利:《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夫子,指孔子。(4)原:本源,根源。(5)引語出自《論語·裡仁》。放,通「仿」,依照、依據。(6):通「弊」。弊病。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1) 。道既通(2),游事齊宣王(3) ,宣王不能用。適梁(4),梁惠王不果所言(5),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6)。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7)。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8),以攻伐為賢(9),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十,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騶子之屬□。

(1)受業:跟隨老師學習。門人:弟子。(2)道:指孔道。韓愈《進學解》:「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3)游事:遊說。(4)適:到。(5)果:信。(6)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反而被認為不切實情,遠離實際。迂遠,不切實情;闊,遠;事情,事實。(7)東面:面向東方。朝齊:朝拜齊國國君。(8)務:致力。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國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橫」。從,同「縱」;衡,通「橫」。(9)賢:才能。十述:稱述,提倡。唐: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堯。虞: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三代:指夏、商、周。德:指德政。□所如者:指孟子所去遊說的諸侯國。如,往、到。合:符合。□退:返回。序:依次排列。這裡是整理的意思。《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書》:即《尚書》,又稱《書經》。我國現存最早的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為儒家經典之一。□述:記述,闡述。□騶:姓。通「鄒」。子:戰國時對學者、老師的尊稱。屬:類,輩。

齊有三騶子。其前騶忌,以鼓琴干威王(1),因及國政(2),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