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404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404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404頁

朗讀:

這一年,秦始皇即位已經九年了。嫪毐(lao,□i,酪矮)也與秦國太后私亂,被發覺後,夷滅三族,而呂不韋因受牽連被廢黜。

太公史說:我到楚地,觀覽了春申君的舊城,宮室建築十分宏偉啊!當年,春申君勸說秦昭王,以及冒著生命危險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國,是多麼聰慧的高明之舉啊!可是後來被李園控制,昏聵糊塗了。俗話說:「應當決斷時不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患。」說的就是春申君失卻了朱英要擊殺李園的機會吧?


  


【原文】【註解】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1),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2),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3),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4)。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5),遂見欺(6),留死於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7)。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8):

(1)遊學:周遊異地,從師求學。(2)辯:有口才。(3)禽魏將芒卯:《戰國策·魏三》、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等均作「走芒卯」。疑此處所載有誤。禽,同「擒」。(4)治:指王都所在地。(5)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指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王以邀請會盟的欺騙手段扣留在秦國。入朝:拜訪。(6)見欺:被欺騙。(7)壹:一旦。(8)說:勸說。

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1),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2):臣聞物至則反(3),冬夏是也(4);致至則危(5),累棋是也(6)。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7),此從生民已來(8),萬乘之地未嘗有也(9)。先帝文王、莊王之身十,三世不妄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21),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22)。王之威亦單矣(23)。

(1)駑:才能低下。受:承,趁著。:困頓。(2)說:主張,看法。(3)至:極。(4)冬夏是也:冬季和夏季就是這樣的。《戰國策·秦四》姚宏註:「冬至生,夏至殺,故曰反也。」(5)致:堆疊。《戰國策·秦四》鮑彪註:「致,言取物置之物上。」(6)累棋:高疊棋子,極易傾倒,比喻極為危險。(7)二垂:指西北兩方邊地。垂,同「陲」。(8)已:通「以」。(9)萬乘:萬輛兵車。這裡指代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戰國時大國也稱「萬乘」。十先帝文王、莊王之身:梁玉繩《史記志疑》按:「《秦策》作『文王(惠文王也。)武王,王之身三世』,此言莊王誤,秦無莊王,若莊襄則昭王孫也。又脫一『王』字,無下『王』字則二世非三世矣。但文、武二王,未嘗稱帝,而曰先帝者,特尊稱之耳。」所言當是。妄:忘。絕:斷絕。從親:合縱親善。從,同「縱」,合縱。要:同「腰」,關鍵部位。一說,要,要約。□守事於韓:在韓駐守任職(從事有利於秦的活動)。《索隱》按:「秦使盛橋守事於韓,亦如楚使召滑相趙(當作「越」)然也,並內行章義之難。」守,防備所己知;事,任職。□甲:指披甲的士兵。□信:通「伸」。伸展。□杜:堵塞。□雲翔:如白雲飄飛般地逃散。捄:通「救」。□休甲息眾:停止征戰,讓軍隊得到休息。□嬰城:《戰國策·秦四》鮑彪註:「嬰,猶縈也。蓋二邑(指黃、濟陽)環兵自守。」□註:灌入,打通。要:同「腰」。(21)脊:比喻要害之處。(22)五合:指五次聯合。六聚:指六國聚集。(23)單:通「殫」。盡。

王若能持功守威(1),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2),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3),五伯不足六也(4)。王若負人徒之眾(5),仗兵革之強(6),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7),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8)。《易》曰「狐涉水,濡其尾」(9)。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十,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1)持功:保持功績。守威:掌握威勢。(2)絀:減損,去掉。肥:增厚,增廣。地:道。(3)三王不足四:夏禹、商湯、周文周武三代君王並舉是不夠的,還有第四代君王。這裡指秦昭王的功績可與三王並舉。(4)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5)負:依恃。人徒:指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戰爭的人即壯丁。(6)兵革:軍備。(7)臣:使臣服。主:社稷主,指諸侯。(8)《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大雅·蕩》。靡:無;鮮:少;克:能夠。(9)《易》:即《易經》。我國古代含有哲學思想、具有社會史料價值的占卜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狐涉水,濡其尾」:出自《未濟》卦:「小狐汔濟,濡其尾。」濡:浸濕。十榆次之禍:指晉國四卿兼併中,知伯率同韓氏、魏氏圍困趙襄子,韓、魏恐趙亡殃及自身,反而聯合趙襄子謀殺知伯於榆次,知氏遂亡。便:利益。干隧之敗:指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戰敗後在干隧自殺。沒:沉溺,貪圖。 □吳之信越:指吳王夫差準備伐齊,越王勾踐率群臣朝見並厚贈財物以示支持,使夫差放棄了對勾踐的防備。□三渚之浦《集解》:「《戰國策》曰『三江之浦』。」浦,水邊。□鑿台:榆次城下的台名。名。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1)。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詩》云「「趯趯毚兔(2),遇犬獲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3),此正吳之信越也。臣聞之,敵不可假(4),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5),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6),折頸摺頤(7),首身份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8),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9)。鬼神孤傷,無所血食十。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僕妾者,盈滿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王菲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1)《詩》:《戰國策·秦四》姚宏謂「逸《詩》」。一說,古書引《書》或通稱《詩》。大武遠宅而不涉:《正義》:「言大軍不遠跋涉攻伐。」宅:住地。(2)趯趯毚(chan,纏)兔:見《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余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度:揣度;趯趯,同「躍躍」,疾跳的樣子;遇犬:獵犬。(3)中道:中途。(4)假:寬容。(5)重世:數世,累世。(6)刳:剖開。(7)摺:折斷,毀損。頤:面頰。(8)僵仆:僵斃。(9)脰:脖子。十血食:接受祭祀。古時殺牲取血,用以祭祀。資:借助。惡:怎麼。□仇讎:仇人,仇敵。□資:資助。□右壤:右邊區域。



贊助商連結